二、论教育作用
1、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为政》)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第一页,共21页。
2、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阳货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
第二页,共21页。
三、论教育目标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 (《宪问》)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
第三页,共21页。
四、论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道德教育内容
(1)仁与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
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第四页,共21页。
(2)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孝慈则忠。 (《为政》)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3)忠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子路》)民无信不立。 (《颜渊》)
第五页,共21页。
2、知识教育内容:新六艺-六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德上艺下的教育传统
第六页,共21页。
五、论道德教育
1、德智关系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第七页,共21页。
2、论德育过程
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
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卫灵公》)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第八页,共21页。
3、论德育原则和方法
(1)立志乐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孔颜乐处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阳货》)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第九页,共21页。
(2)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
第十页,共21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