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
批评话语分析的原则
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
2
3
4
第一页,共38页。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
是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1979年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话语分析方法。
Fairclough 于1989年出版《语言与权力》,这是话语分析关注语言中的社会权力现象的开始,其目的在于探索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以及通过文本分析来探寻洞悉权利和意识形态的方法。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CDA从初创到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人种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呈现出方兴未艾之态势。目前,批评话语分析发展迅速,形成了一种新趋势,从而产生包括批评语言学、批评教育学、批评社会学、批评话语意识、批评应用语言学。
第二页,共38页。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
批评话语分析在吸收社会学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同时, 也借鉴认知科学、心理学、语用学、文体学、话语和语篇语言学、社会符号学、社会认知、修辞和会话分析等学科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成果。批评话语分析:"从来没有, 也从来不会尝试提供一个单一的理论和分析模式,任何单一的分析模式都不是批评话语分析的特征(Weiss&Wodak2003: 12)。"
第三页,共38页。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
关注的基本问题:
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话语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话语、控制与权力
理论基础
在语言学上, 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Whol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第四页,共38页。
批评
在批评话语分析中,批评是一个重要概念。批评话语分析对批评的解释有些来源于文学批评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更多的是受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Roger Fowler 1996: 4, Wodak2001:9)。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MarxHorkheimer认为,社会理论家的作用在于揭示隐性的阶级意识,批评理论的目的在于帮助“牢记”那些容易忘掉的“ 过去”,谋求解放和阐述解放斗争的理由。这说明批评一方面在于揭示社会“不平等”, 另一方面在于改变这种不平等(Wodak2001: 9)
第五页,共38页。
意识形态
Fairclough则认为意识形态指”那些能够用来建立、保持和改变社会权力、控制和剥削关系的世界某方面的呈现”(Fairclough2003: 9)。
vanDijk也从呈现、社会认知角度界定意识形态。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某一社会群体的社会呈现的基础, 是为该群体提供社会态度和信仰基本原则和原理的心理结构( vanDijk2004: xvii)。因此, 从批评角度看, 意识形态表现为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权力和控制关系在话语中的呈现。这种呈现观点为消除话语的神秘特征,进而完成其教化和解放功能以及对文本中具体意识形态的解读奠定基础。
第六页,共38页。
批评话语分析的原则
Fairclough和Wodak以1985年12月17日BBC第3台播出的卡尔登对撒切尔夫人的采访为例,阐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上应遵循的八条原则。
—对社会发展和矛盾在语言和其他符号中的表现进行剖析,而不是为了纯语言研究而分析语言的运用。
2. 话语反映权力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权力关系在话语中的体现。
3. 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话语与社会文化实际是一种辩证的同构关系,即互相包含、互相影响。
第七页,共38页。
批评话语分析的原则
4.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既然话语具有上述功能,它自然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即通过特殊的方法描写和建构社会,再现权力关系(不平等的阶级关系,不平等的性别和种族关系)
5. 话语具有历史关联性—话语不可能在真空中产生,也就不可能在没有历史背景作参照的情况下得以解读。
6. 语篇与社会的关系是间接的,其间充当中介的是话语次序—即与特定场合或情境相关的话语实践规则。
7. 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对不同的听/读者来说,由于情感、阶级地位、种族、性别、年龄、态度、认知图式以及信仰的不同,尤其是由于对有关背景所掌握的信息量不同,同一语篇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8.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社会行动—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其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促进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进步。
第八页,共38页。
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
系统功能语法分
批评话语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