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1 欢迎下载 。
《牡丹亭》讲稿
戏曲语言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宾白,用于对话和独白;二是曲词,用于
歌唱。戏曲语言虽有白、曲之分,但基本上属于诗词化语言,因为宾白也是讲究
声律和节奏的。 《牡丹亭》自问世后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和影响,除了情节和主题
原因之外, 其鲜明的语言特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下面我们以第十折 《惊
梦》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其文本语言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
《牡丹亭》语言成功首先表现在 语言的节奏感 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
指出: “ 一出用一韵到底。 ” 每出戏由若干支曲调组成, 每支曲调的旋律基本上是
已经确定的,作曲的人只能依谱填写,曲调的句数、曲句的字数以至平仄、韵脚
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戏曲语言的节奏感主要是通过对等时性的长短、强弱、
轻重及其有规则的反复来实现的。 另外, 诗化或词化的长短句, 也体现出对称和
错落的双重之美。
如《惊梦》一折中, 【 绕池游 】 〔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
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
这段以 【 绕池游 】 为牌名的唱词明显地体现出曲牌本身的音乐性对语言的节
奏要求,歌唱时有的字词读得长些、强些,有的短些、弱些,而由读音长短和强
弱造成的停顿形成一个音组。 上面唱词最多的是两个音组, 其次是三个音组, 也
有一个音组,音组长短相间、彼此对立、强弱穿插,造成了强烈的音响效果,从
而构成了这段唱词鲜明的节奏感。
其次, 《牡丹亭》的文本语言 严格押韵,讲究平仄。 前面讲到语言的节奏
感是戏曲语言音乐性的要求, 而严格押韵则体现了诗词对戏曲的强大影响, 不仅
剧中主要的组织部分的词曲都是诗词语法, 甚至连不唱的宾白包括上场诗、 下场
诗,上场对、下场对以及夹杂在大段散白之中的诗句,或袭用前人之作,或作者
自制, 大多是完整的绝句诗或韵文体的念白, 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五七言诗, 剧中
唱词均是曲词语法。
如 【山桃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小
姐, 和你那答儿讲话去。 〔旦作含笑不行〕 〔生作牵衣介〕 〔旦低问〕 那边去? 〔生〕
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 〔旦低问〕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
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揣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不唱的宾白之中的下场诗也是完整的诗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牡丹亭》
的每一出戏的结尾,除了第一出结尾“杜丽娘梦写丹青记。陈教授说下梨花枪。
柳秀才偷载回生女。杜平章刁打状元郎” ,是作者自制的之外,从第二出到第五
十五出最后都是直接引用前人诗词的其中一句, 连缀组成七言诗来收尾。 比如比
如我们所讲的第十出《惊梦》的结尾:春望逍遥出画堂, (张说)间梅遮柳不胜
芳。 (罗隐)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风一断肠。 (韦庄)形式上工整典
雅,符合诗歌特点。
二、从语言风格上来看
《牡丹亭》 体现了追求 雅正为美的诗意语言风格 。 相对于贵族化而远离大众
的诗词, 中民的艺术, 受到舞台和观众文化层次等因素的制约, 其
语言风格要求通俗易懂,不可深晦。同时,老百姓日常的粗俗之语,亦可写入戏
精品文档
2 欢迎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