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起源与成熟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以歌舞演故事”综合诗、乐、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样式。超越时空,虚拟手法,程式化,但遵循一个原则:美。一、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追溯其来源。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 1 、仪式拟态:交感巫仪、图腾拟态、傩仪 2 、人化拟神:雩祭、腊祭、葛天氏之乐、《九歌》祭仪二、先秦歌舞和宫廷演艺,以西周辉煌的《大武》为代表。巫与优:宗教剧演员与非宗教剧演员 1、《九歌》作为楚地的祭祀歌,本身就潜存了许多后来的戏剧因素。 2、“优孟衣冠”(1) 优戏之始:“优孟衣冠”。优戏因“善肖人形容”, 因而有了戏曲因素中最终要的“装扮性”, 因而被很多古代研究戏曲的人认为是戏曲的重要源头, 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人优孟, 被我国古代戏曲研究家认为是我国戏曲表演的“始作俑者”。后世很多戏班也将优孟视为“戏神”加以供奉。(2)“优孟衣冠”之于戏曲史的意义。A 扮演之始: 演员装扮人物进行化身表演是戏剧的主要特征之一。优孟扮演楚相孙叔敖, 惟妙惟肖, 扮演的非常成功, 但是, 这种扮演并不是戏曲扮演,因为戏曲不仅要演人之形容,更要在规定情景(戏剧情景)中“化身表演”。但是优孟是用自己的语气在“讽谏”, 而非用孙叔敖的语气表演孙叔敖的生活, 所以, 优孟衣冠不是戏剧之始。 B 影响了后世戏曲的功能:后世很多人将“优孟衣冠”作为戏曲的开端, “优孟衣冠”的讽谏精神和政治目的为戏曲所继承,很多戏曲非常注重戏曲的讽世功能,主张戏曲应当起到积极的现实批判和劝诫功能。第二节自秦汉至五代的戏剧一、秦汉的百戏角抵戏 1 、百戏。“百戏”一次出现在汉代。参考 p13-14 2 、角抵戏。《东海黄公》:产生于西汉时期,演出时一人扮演黄公,一人扮演老虎,按照预定的情节进行打斗,是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也是我国戏剧形成于汉代的重要标志。《东海黄公》成为中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西京赋》, 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总会仙唱”, 使各种技艺融汇形成了后来戏曲容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二、唐代歌舞戏和优戏 1 、唐代乐舞的背景知识及对“梨园弟子”的认识唐代戏曲发展条件之一:宫廷乐部机构 p18 条件之二:唐代的家班。 P 19 梨园弟子: 梨园弟子在中国戏曲史上是戏曲从业人员的总称。名称始于唐玄宗时期, 由于李隆基本人热爱表演艺术, 他挑选太常寺坐部伎子弟三百人, 亲自教授“丝竹之戏”, 将他们安置在禁苑梨园旁边, 所以他们被称为“梨园弟子”。后来又设宫女数百人, 置于宜春北院, 也称梨园弟子。 2 、唐代优戏。唐代优戏演出频繁,最有代表性的是弄参军戏。参军戏: 唐代称为“弄参军”, 是以表演当时官职卑微的“参军”的故事的雏形戏曲。最初在军队流行, 后来流传至民间。上场人物有妻妾、参军、苍鹘等, 人物形象鲜明, 多以插科打诨、讽喻吏治为主要内容。中晚唐发展成为“陆参军”,戏剧性更为突出。 3、唐代歌舞戏。突出歌舞因素的歌舞戏有《大面》、《钵头》、《踏摇娘》、《秦王破阵乐》等。其中, 《踏摇娘》是唐代歌舞戏的突出代表。 P 21 《踏摇娘》的表演,最初男扮女装,扮妻子的演员徐徐入场,边走边唱,以评说心中的苦, 唱时还要不断的摇动身子, 每唱完一段, 有人合唱帮腔, 扮丈夫的上场后, 两个人作斗殴表演。丈夫虽然很凶残。但却醉步踉跄, 丑态百出, 从而形成一种滑稽表演, 舞蹈, 角抵相结合的舞台艺术。形式上:“且步且歌’载歌载舞,还兼有“和声伴唱”说白,表情,歌舞。角色上: 有男有女, 还有戏外人上场, 对演员的化装也有要求, 如男扮丈夫者:“著绯, 戴帽, 面正赤色。”就是要穿红色衣服, 戴帽子, 脸要涂抹红色以示醉态。人物形象也有简单刻画,主要突出一个“丑”:外表丑,思想丑,行为丑。前半部分为歌舞,诉其悲苦;后半部分为角抵性质的殴斗,以动作表扬为主,追求喜剧效果。本戏将乐舞与优人戏弄结合在一起,已经初具戏曲的综合性特点。综合性特点,就美学风格而言,有悲有喜,从悲到喜,奠定了后世戏剧悲喜混杂的主调。一、五代优戏的承启。著名优伶故事:镜新磨——“李天下” p22 二、西域及域外表演艺术的传入。《弥勒会见记》: 它是维吾尔族第一部戏剧文学。它是维吾尔族第一部戏剧文学, 印度传入, 其分 28 幕,序章第一为序幕,二至二十六为正文,二十七幕为尾声。序幕宣讲佛教内容, 正文描写了未来弥勒佛不平凡的一生。在场景安排上紧凑, 结构严谨, 贯穿过渡自然, 语言古朴典雅。对话具有个性特征, 富动作性, 塑造了释迦牟尼, 弥勒等生动的人物形象, 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它作为演出剧本而言, 写作技巧达到了一定高度, 它能把人物对话和舞台指示用不同颜色的墨色标写区分开来。在《弥勒会贝记》中, 每幕前都用红墨标写出该幕的场景说明和人物
中国戏曲史简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