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学案主备人:张慧一、知人论世张九龄(678 —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唐朝选择宰相的一门考试),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 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 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 20卷传世。《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二、感知诗意(一) 明确词义 1 遥夜: 2 竟夕: 3 怜: 4 滋: 5 盈手: (二)还原诗境这首诗通过————这个意象, 运用了——————————————————的手法, 描绘了一个———————————————————————————————————————————————————————————————————————————————————————————————————————————————————————————————————————————————————————————的情境,表达了作者的——————————————————的感情。三、揣摩鉴赏(一)名家赏析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二句即景抒情, 出句写景, 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 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 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 遥隔天涯的远人. 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 含蕴有致, 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 极为生动, 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 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 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 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 怀远是设想, 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 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 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 由苦思而难眠, 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 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 灭烛之后, 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
望月怀远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