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澜 教 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
第一页,共12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论
第二页,共12页。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叶澜
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首先我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第三页,共12页。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备出所有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也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教师具有开放的意识,就能把握一些最可能出现的“可能”。有更多的预想,才能做到在实际教学面对学生的各种“可能”而游刃有余,更好地把握、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预设更多,把握更足”。
“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新基础的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
——叶澜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第四页,共12页。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班级是学校机体的细胞,学生在校生活的“家”。要注重把班级还给学生,使班级成为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民主集体。
——叶澜
班级应该是属于发展学生自我意识与成长需要的地方;班主任在这个集体中应该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而不是执行者,是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而不是设计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而不是强迫者。
第五页,共12页。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作为班主任的我,怎样才能把我的学生塑造成活生生的人?这需要我为学生做些实实在在的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顺应现行的教育体制,老师不能总当“司令”,我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把班集体当作他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的培养各种能力的实验场所。
“很少有老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和大家的需求,给学生主动参与策划的机会。学生在班级中主要是执行者和遵守者,其自觉性最多也只是表现为自觉的遵守与已有的规定,完成分配的任务。”
——叶澜
第六页,共12页。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新基础的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叶澜
第七页,共12页。
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学校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主动发展,学校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理想的学校整体形态:“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 ——叶澜
第八页,共12页。
转变观念
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就是价值观、学生观和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
教育具有着未来性、社会性与生命性。这些新观点的提出,就是针对现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端。强调教育的“终身化”联系,体现了基础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上时间维度的变化。“教育不只是旧观念中个体生命里程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九页,共12页。
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和引领者,但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一堂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开放性与互动的课堂,再加上适当的拓展或实践活动,将对解放学生、活跃气氛起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定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活”起来的课堂,如果教师不能有良好的驾御能力,可能还是会回到习惯的老路上去。所以,书中又提出了更深一步的建议,我认为对当今教师是十分有用的。
第十页,共12页。
新基础教育 读书交流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