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举考试制度对唐代的影响内容摘要: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持续最长的一种官僚选拨制度。他开始兴于隋唐,废弃于清末,历经 1300 多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为了巨大的贡献。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发展对唐代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下面, 我主要对科举制度对唐代的影响进行简要的论述。关键词:科举考试制度进士士人阶层教育政策一、科举考试制度为唐代的政治、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保障。“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1) 。 621 年,李渊见唐后不久, 便在武德四年参照隋代成法开科取士, 并且形成每年一考的制度。至武德五年十二月, 取中秀才一人, 进士四人。武德六年又取进士四人, 七年取秀才两人, 进士六名(1), 八九年都有, 每年还取明经若干名。太宗继位后,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局面,而在科举取士方面, 贞观时平均每科为 名。当他看那些新科进士时,喜不自禁地对侍臣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1 )高宗在为期间,所举行的 22 科取进士 576 人,平均每科 26 人略多( 1)。武则天登基后, 又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 加强人才的选拨。由上面的材料, 我们可以看出唐朝的统治者都非常的重视科举考试, 吸收了大量的人才, 纵观唐朝二百九年的历史, 科举及第及总人数, 明经约有两万六千余人, 进士六千六百五十八人, 还有部分遗漏, 制举诸科上千人,各科及第总人数应当在三万人以上。而《唐国史补》卷下说: “进士为时所上久矣。。。位极人臣常十有二三,登显列时( 5 )有六七。”另据统计, 从唐宪宗到唐懿宗期间共有宰相 133 人, 而其中进士出身者 98 人,约占宰相总数的 74% ,宰相中进士出身的人数占绝多优势,(2) 可见, 在唐代, 当时的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可以利用社会大部分的精英人才为自己服务。这也是唐朝可以繁荣富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二、科举考试制度的推行,打破了门阀士族对高官厚禄的垄断( 3), 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兴起,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巩固加强了国家的统治。汉代以来, 官僚选拨制度实行的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尤其是东汉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是社会形成了一批把持政治特权的门阀士族,官位世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种格局阻碍了下层士人入仕之路, 这给国家的统治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特别南北朝门阀士族的能力下降之后, 门阀士族的统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而科举考试制度出现和发展, 为各地方的寒门甚至广大的平民打开了取得高官厚禄的通道, 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阶级矛盾, 同时, 吸取了下层的大量精英人才,这也为统治阶级输入了新的动力,扩大了统治的阶级基础, 形成较为稳定的统治局面。三、科举考试制度的推行, 促进了唐代文化和教育的繁荣。科举考试制度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情紧密的联系起来, 科举成为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的最好门路。(2)这就要求小知识分子和平民要尽量的学习, 尤其是考试规定内容儒家经典, 从而形成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赋的社会氛围, 用现在的话说, 就是一种全民学习的局面。这对于唐代文学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君子为门调户选, 征文射策, 以取禄位, 此行以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
浅论科举考试制度对唐代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