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及其改进措施研究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党员的后备力量,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有力抓手。加强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育,是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还存在教育培养内容单薄、教育培养方式单一、教育培养考评机制低效等问题,阻碍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高效推进。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应着力于优化教育培训方式、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培养机制、完善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
一、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是每一所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不可谓不重视,但培养模式仍存在教育培养内容单薄、教育培养方式单一、教育培养考评机制低效等问题。
(一)教育培养内容单薄
当前,大多数高校包括笔者所在的东方科技学院,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基本采取上党课模式,党课培训的老师是校、院领导和党史党建研究专家。党课所授内容单薄,大致限定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理论偏向性十分明显。对于大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如贪腐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食品安全問题、国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等涉及甚少。实际上,这些问题对大学生入党动机影响深远,不容忽视。
(二)教育培养方式单一
党校培训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重要手段,但教育培养效果不容乐观。笔者通过对东方科技学院的党课培训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迟到、早退、缺勤、上课睡觉;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培训没什么意义,“为培训而培训,为结业而培训”。这种情况在其它高校也不鲜见。究其原因,与党校培养方式的单一密不可分。党校教师大多“唱独角戏”“一刀切”,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党校培训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入脑入心。
(三)教育培养考评机制低效
党校培训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问题,学生来不来听课、有无认真听课少被关注,只要考试考评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和思想道德的考评非一锤定音的分数所能衡量,以结业考试分数认定优秀与否是欠妥的。另,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在考察期内,考察方式基本是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数量有余,质量不足,难以满足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评要求。
二、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不改进,则成效不彰,高校基层党建也就发展乏力。改进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应在培训模式、培养机制、考评机制等方面下对功夫、下实功夫。
(一)优化教育培训方式
党课培训是提高入党积极分子认识、坚定信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提高党课培训效能,要做到,第一,丰富授课内容。“传道者,首先自己要信道”,党课教师要带着传道者的热情研究理论,用理论之精深、授课之生动感染学生。授课内容要讲求“三贴近”,贴合学生需求,纾解学生困惑,彰显理论魅力。第二,教师授课应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模式,创新教学手段,营造生动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及其改进措施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