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庐山历代诗文存
醉石
一、先
4000多年前在庐山紫霄峰上,大禹治水时,尝登此,刻字于石室中。好事者缒入之,摹得百余字,字奇古不可辨。只“洪荒漾,予乃檋〞六字可识。这是留传庐山最早的文字记录。
庐山古称敷浅原,大禹时所作的"禹贡"有庐山古称的记载。""曰:“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至于敷浅原。〞 明末名士,著名文学家夏允彝断言敷浅原即庐山,“敷浅原之为庐山审矣〞。
“庐山〞见之于现存的古籍,首见战国末年、国史官于公元前229年至225年所著的"竹书纪年":“〔周康王〕十六年,王南巡狩,至庐山。〞周康王钊,约于公元前11世纪在位,是西周的第三位君主,故庐山之名最早起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早年的"竹书记年"早已遗失,现版本是以明朝留存版本为参考〕
战国末年的"山海经"等书又称庐山为天子都、天子障、南障山等。""中亦有:“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泽西,一曰天子障,又曰三天子障,山在闽西〞之语。
二、两汉
与国史官"竹书纪年"相隔一百年,西汉司马迁又将“庐山〞之名载于"史记"。""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之记载,“庐山〞之名始见于此。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庐山的文人。
司马迁上庐山,翻开了庐山人文活动的崭新一页。庐山开场令世人瞩目,跃居天下名山行列。这在东汉班固""中有记载:“元封五年冬(公元前106年),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蠡,礼其名山大川,北至琅琊并海上,四月至奉高修封焉。〞""那么如是记:“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蠡,礼其名山大川。〞从汉武帝此次出巡路线看,祭把的名山当中就有庐山,并给汉武帝留下了深刻印象,乃
. .
. ! .
“以潜之天柱为南岳,以庐山为贰〞,列入西汉祀典。
从现在能查找到的古籍看,最早题咏庐山的诗为东汉顺帝建康元年〔144〕“庐山君〞之女“婉〞所作的"琴歌":“登庐山兮郁嵯峨,唏阳风兮拂紫罗;招假设人兮濯灵波,欣良运兮畅云柯;弹名琴兮乐莫过,云龙令兮登太和。〞但“庐山君〞终究为何人?此作的晋代祖台之"志怪",只说是庐山的一位神仙,实名未有,其女——“婉〞,就更虚缈了。
今本"搜神记"卷四"建康小吏"条亦有著的简单记载:“建康小吏著,为庐山使所迎,配以女婉。著意不安,屡屡求请退。婉潸然垂涕,赋诗序别,并赠织成裈衫。〞汪绍楹校注本谓:“本条未见各书引作"搜神记"。〞那么是否为"搜神记"原本,亦有可疑。而祖台之"志怪"那么较为详细周密。
三、三国
庐山的历史,三国以前,传闻多于真实,三国以后,大体有据可考。星子县温泉镇的杏林便有一段十分美好的传说。
"董奉传"载:“董奉,字君异,三国吴时闽之候官也,隐庐山,为人治病不受钱,惟令种杏一株。〞
据东晋著名道教学家洪"神仙传"卷十记载 :“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 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
. .
.
庐山历代诗文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