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长读书笔记
《驿站长》读后感
读完这篇短篇小说感触很深,无论是出于对驿站长爱女情深还是面对这一个很现实的社
会现象都值得对人生进行一番思考。 在偏远的驿站和心爱的女儿过着清贫安静的生活,驿站长一生都没有去追名逐利,即使
是最疼爱的女儿和明斯基相爱出走,过着上流社会生活的时候,他也清醒地意识到其中的风
险——女儿可能会被明斯基玩弄过后就抛弃了。 也许在很多没有社会地位的人眼中,驿站长无疑是一个唯官是敬,阿谀奉承的人,而且
不近人情,对于比自己低等级的人粗鲁和怠慢。而在作者看来,他所认识的这个驿站长是善
良的,乐于助人的,其遭遇又是值得同情的。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的套入作者
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驿站长的遭遇,去同情他,怨恨他的女儿杜尼亚和明斯基。而在很多没有
官阶,受到过驿站长欺负,或者那些比驿站长更高官阶的贵族的眼中,女儿跟了贵族军官走,
去过贵族生活,从此摆脱平民的地位身份,也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父爱总是深沉而又伟大的,我们惋惜老站长失去心爱女儿,独自带着悲苦心情度过余生。
又感慨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社会病态。在小说的开始,提到浪子回头像,我觉得这是前后
文的呼应,因为小说的结尾就写到杜尼亚回乡拜祭时表现的悔恨和过错。在这个物质横流的
社会人不免为金钱欲望权力所迷惑,但是人不应忘本,出身卑微不可改变,但是屈服于荣华
富贵却是可耻的。失去杜尼亚是老站长的不幸和无奈,而对于杜尼亚来说,而这又是如何的
一生,只有她自己知道。
而杜尼亚和明斯基相爱私奔,跟明斯基去了彼得堡过着光鲜靓丽的生活,直到小说的最
后,她都依旧是一位贵族太太,而没有像驿站长想的那样被玩弄之后抛弃了。我个人觉得在
这部现实主义小说里面,这一点无疑是作者的理想化。因为小说中也从驿站长的叙述中也有
提到过——“被路过的浪荡公子骗走的姑娘,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这些姑娘被
玩弄一阵就没人要了。这样的傻姑娘在彼得堡有的是”。可见,杜尼亚直到小说最后都一直没
有这样的遭遇,生活就是这样的戏剧化,杜尼亚或许只是一时贪图荣华富贵对于她个人来说,
是幸运,是侥幸。也是作者对于像杜尼亚这样的姑娘的同情,希望这些姑娘也有幸福的生活,
也是作者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而明斯基则是代表了当时阶级社会上层的人——狡猾和心计,使用这种卑鄙的手段得到
杜尼亚,尽管他后来没有抛弃杜尼亚,可是他伤害了驿站长一辈子。这种人就是仗势欺人。
这个阶级社会让人感到心寒。篇二:外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一、俄罗斯的独特文化品位: 宗教热忱:“不信仰东正教就不是俄罗斯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圣母崇拜(俄罗斯文
学作品多优美女性形象);罪孽意识;顺从性格。 反思精神:关注抽象问题,特别是社会问题;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
对人生道路的思索;忧郁气质。 忏悔意识:外族入侵,专制压迫,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形成罪
孽意识——注重忏悔——肯定灵魂,否定肉体——热爱苦难和自虐。
二、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特征:
1、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璀璨: 代表作家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陀
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等。
2、两大主题:
《谁之罪》赫尔岑——————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怎么办?》车尔尼雪夫斯基——————推翻沙皇专制。
3、具有强烈的自我反省和忏悔意识: 出现了“多余人”形象和忏悔的贵族
4、俄国文学不仅是一种社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而且是一种“心灵现实主义文学”
三、俄国文学经典作家: 茹科夫斯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俄国第一位抒情诗人”,代表作:《斯维特兰
普希金——俄国民族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果戈理——代表作《死魂灵》、《钦差大臣》;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塑造了30年代“多余人”彼巧林的形象; 屠格涅夫——《父与子》,表现贵族阶级与平民知识分子的斗争;《罗亭》塑造了40年代
“多余人”形象;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塑造得“多余人”奥勃洛摩夫,说明了贵族阶级已经丧
失了生存的能力和必要;
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戏剧之父”,其剧作《大雷雨》被杜波罗留波夫
誉为“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塑造了一系列平民知识分子——“新人”形象,取代
了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形象; 涅克拉索夫——长诗《在俄罗斯谁能过上好日子?》表现农民的觉醒与反抗; 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座高峰; 陀思妥耶夫斯基——其探讨人性复杂的作品在同时代无人企及,被追认为“现代派文学
的鼻祖”;
四、
驿站长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