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画像 1785 年8月 30日( 乾隆五十年) ~1850 年 11月 22日( 道光三十年), 汉族, 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 ,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 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 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 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 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中文名: 林则徐别名: 林元抚国籍: 中国出生地: 福建省侯官出生日期: 1785 年8月30日逝世日期: 185 0年11月22日职业: 湖广总督主要成就: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代表作品: 《试帖诗稿》、《使滇吟草》、《拜石山房诗草》、《黑头公集》等生平介绍林则徐,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 1785 年生,清朝籍贯福建侯官。林则徐于林则徐肖像[1] 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 号阳谷, 系出莆田九牧林氏, 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 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 初再徙省治(福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 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嘉庆三年(1798 年) ,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 年) 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 年) 进士,选为庶吉士, 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 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 任上修海塘, 兴水利, 发展农业, 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谥号文忠。少年时代贫苦童年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 号旸谷, 嘉庆侯官岁贡生, 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长子林鸣鹤(早夭) 、次子林则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儿。虽然林宾日为私塾教师, 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家里人口众多, 僧多粥少, 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林母陈帙瞒住丈夫, 偷偷以女红这项手艺帮补家计, 她也将此剪纸手艺传于女儿, 才能维持家庭生活。家计虽不用代劳, 但林则徐每天到书塾之前, 都先会为母亲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 放学后, 则再到店铺收钱交回母亲。贫苦的童年, 使他日后升至高官时都保持清俭的习惯。青年时期林则徐于乾隆50年7月26日( 178 5年8月30日) 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 今福州市鼓楼区) 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在科举时代, 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 4 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 抱之膝上”, 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 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 1798 年) ,他 14 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 1804 年), 20 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 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 年)秋, 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 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步入仕途中举成家嘉庆九年( 1804 年), 林则徐参加乡试, 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就在揭晓成绩排名的那一天, 他正式迎娶郑淑卿为妻, 自此林则徐在郑淑卿在世时都没有纳过妾侍, 终其一生情深不渝(但据林则徐长房后人林鸿汉表示,郑淑卿逝世后林则徐曾续弦再娶[19] ) 。林则徐逝世后, 同治至光绪年间, 英国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特地为林则徐郑淑卿夫妇制作蜡像, 成为少数可长期展出的名人蜡像,以表敬意[1] 。年底, 新婚燕尔的林则徐离开家人前往京师参加会试但名落孙山。回乡后就在福州北库巷开设“补梅书屋”开班授徒,等待下一次的会试。张师诚幕僚时期嘉庆十一年( 1806 年) ,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那林则徐像时厦门的走私鸦片问题严重,历任厦门海防同知皆是贪官污吏, 外商贿赂成风,无人打击走私。林则徐见识到鸦片问题、烟贩伎俩,开扩视野。其任
林则徐画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