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故事分享——从《给家乡孩子的信》迈出第一步有效教学, 是当前课改大背景下的主流口号, 确实, 落实教学的有效性, 便如同抓住了课堂教学的生命。一节课下来, 师生有了怎样的变化, 收获了那些知识与思考, 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每节课都有收获, 但不代表有效。说来易, 行动难, 真正落实课堂的有效性, 是老师们不断探索的话题。而我, 仅凭三年多的工作经验, 确实还不够水平拿出一个“最得意的有效教学故事”,仅以一次印象深刻的教学案例,说说自己思考、反思的全过程。以往一遇公开课, 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二课时, 为什么?因为第二课时能根据文章的不同有着不同的预设、自然会收获精彩的生成。而第一课时, 似乎只能做些固定的事——识字、写字、朗读、概括、初读感知, 这些, 在我看来, 是一篇课文第一课时必过的关, 也大大的影响着第一课时的模式化。自己也是围绕这些给每篇文章的第一课时定下流程,可是, 孩子依旧错字、别字连篇, 也依旧不知道什么叫“概括”……一些最基本的语文功底, 孩子们似乎很难以具备。看来,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哪。正巧, 在学校准备上公开课, 选定的就是《给家乡孩子的信》第一课时, 原是为了第一课时教学的流程简单, 思路清晰, 现在看来惭愧之余需要多做些思考与尝试, 得为孩子们在第一课时中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做些简单而实效的事。导入。孩子知道学到哪儿了, 所以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创设情境, 摆上些矫揉造作之态,有时,不妨开门见山些。预习的检查。以往都是让孩子自由读,读过后出示词语,读词学词,再逐段读文,这真的是“检查”预习吗?我们到底需要孩子在预习时做哪些事?怎样的检查才是有效的? 课文的朗读。学生需要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但进入六年级,课文篇幅都比较长,朗读的指导可以重点落实在重要的或是典型的一两个段落中。概括。曾一度被淡化了的概括能力如今又重新回到大家的视线, 的确, 孩子学习语文需要训练其概括能力。概括, 非一日之功, 长期的训练最能体现效果, 老师的指点可以让其学会把握要点。其实, 还是原本那些简单的事儿。只是需要关注的, 是如何收到训练的实效, 而非走个过场。上课开始了,流程如下: 导入是开门见山的,因为已经布置了预习,上什么已不再是悬念。预习的检查: 打开《补充习题》, 完成本课第一项“看拼音写词语”, 指名一生上黑板写(该生平时写字错别字出现频率较高)。反馈时集体订正黑板所写词语, 交流“哪些字需要提醒大家写法”,同桌互换批改,并订正两遍。告诉孩子:生字词应该是预习时自学掌握的。初读感知, 读懂信的格式: 信应该怎么写?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直接点出各部分名称, 老师加以点拨:这叫什么?这叫正文。过渡引入正文的初读概括:给学生 3-5 分钟时间,默读正文五个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 并写在书上。老师巡视、指导。通过随机点评一些学生的概括指出学生在归纳段意时把握不准、把握不全的问题,渗透概括的要点。如学生概括第二自然段: “巴金爷爷说他很想念家乡和家乡孩子。”老师提醒这段有两层意思,他只归纳了一层。学生概括第五自然段:“巴金爷爷的希望。”老师点拨: 巴金爷爷的希望是什么呢?你得用简洁的话写出来。学生写好后指名交流,再由学生根据交流修正自己的概括。整体感知, 为第二课时教学铺垫: 由巴金爷爷给孩子们的信推测孩子们给巴金爷爷的信的内容,并
教学故事分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