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信仰问题的思考济群法师著编者按: 本期主题为“认识信仰”。在我们的人生中,信仰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生命的最终依归, 还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信仰究竟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是人生道路上的智慧明灯, 还是遭遇挫折时的心灵安慰? 在我们这个信仰缺失已久的社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信仰是如此陌生。人们或是在信仰的真空中失去重心, 或是在信仰的渴求中饥不择食, 或是在信仰的探索中彷徨迷茫。那么, 信仰的真空要靠什么来填补?信仰的渴求应当如何来解决?信仰的探索又该遵循怎样的标准?换言之,对信仰的诉求是否终将归于宗教? 希望我们在本期探讨的问题,也正是您所关注的。信仰与人生愿斋: 是否所有人都有宗教信仰的需求呢? 济群: 如果说所有人都有宗教信仰的需求, 那未免绝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的确有许多人没有宗教信仰,也不曾意识到信仰对于人生的作用。尤其在中国社会,许多人对宗教都缺乏正面认识。在这样的前提下,信仰需求或者被扼杀在摇篮中,或者转化为其他需求。至于那些终日为衣食奔忙或沉溺声色的人,从未思考过人生大事,自然也觉得信仰是可有可无的。但信仰所关注的是人生大事, 包括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 包括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心灵的关怀及烦恼的解脱。这些都是人生永恒的问题,它不会因为我们的忽略而不再存在,事实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能碰到。一旦涉及这些问题而没有宗教信仰作为支撑的话,人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觉照: 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有宗教信仰需求的。即使是那些自称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 在人生的特殊时刻,尤其是死亡来临之时,也常常会发出诸如此类的感慨——“假如我有一种宗教信仰该多好啊。”我觉得, 只要这个世界还不完美, 还存在种种苦难, 种种缺陷, 宗教信仰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觉照: 也有人认为,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更好,这种观点对吗? 济群: 拥有健康的宗教信仰, 当然是比没有宗教信仰更好。因为信仰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净化自我的心灵,建立道德的规范;并引领我们踏上古圣先贤探索的求真之路。愿斋: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什么都不信。这种人是否存在?这一观点的危害是什么? 济群: 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 他们信不信食物可以充饥呢?信不信太阳可以给我们带来光明呢?真的什么都不信,就无法在世间生存了。事实上,他想要说明的只是自己什么宗教信仰也没有,却将这个问题极端化了。无神论者是存在的,即使是无神论者,也不能说什么也不信。因为对宗教的长期隔阂, 我们周围的确有很多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但如果连基本的人生信念也不具备,结果往往导致私欲的极端膨胀。近年来,功利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使整个社会道德沦丧、拜金成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信仰所致。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础,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依宗教建立自身的道德准则。而脱离宗教的信念或理想只能在特殊时期产生作用,不可能长期有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提倡了几十年,这和菩萨道的精神完全一致。但人性是自私的,如果认识不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很难使人们自觉接受,更难以长期坚持。它之所以在今天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正是因为没有上升到信仰的高度,没有宗教的道德理念作为基础,也就无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闻道: 也有人觉得做个好人就行了, 为什么要有宗教信仰呢?他们认为, 有些声称有信仰的人也未必比自己更善良。济群: 关于好
当代信仰问题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