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渭河三桥地理位置探析.doc唐代渭河三桥地理位置探析【摘要】唐代渭河三桥即东渭桥、中渭桥、西渭桥多次出现在史料中, 本文通过对渭河三桥历史史料的考证甄别, 阐述了渭河三桥地理位置的变迁历程。【关键词】渭河河道;唐渭河三桥历史时期渭河河道变迁的问题历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是《西安地区河流及水系的变迁》[1] 一文中的观点,此文以卫星图片为基础, 结合水文学和土壤学原理, 考证渭河阶地的发育形成过程,证明了卫星图片中的两条古河道分别为汉代、唐代的渭河河道。赞同这一观点的还有《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西安古代交通志》、《隋唐时期陕西河运之地理研究》、《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2] 据《长安志》记载:“高陵县……渭桥镇在县南一十八里”, [3] 唐代一里相当于今天的 米, 渭桥镇即东渭桥所在地。唐代东渭桥位于高陵县以南约八公里处。唐东渭桥遗址位于高陵县耿镇乡白家嘴村西南约 300 米处, 北距今渭河南岸 公里, 距高陵县城 11 公里。据田野发掘资料: 初步确定唐东渭桥全长 、宽 11米。[4] 唐文宗开成五年( 840 ), 日本僧人圆仁一行四人随遣唐使入长安的路线即经过东渭桥。文宗开成五年8月 19 日,圆仁一行“过军营中,南行三十五里,到高陵县渭桥,渭水阔一里许,桥阔亦尔。……过桥南行五里,到三家店佛殿宿”。[5] 这里的高陵县渭桥即东渭桥,此处对渭桥的描述与考古发现的东渭桥遗址,位置大致相同, 规模形制也很相似。基本可以断定, 这一古桥遗址为唐东渭桥遗址,唐东渭桥自然应在今渭河之南。在唐东渭桥遗址附近, 还发现了《东渭桥记》残碑, 碑刻上部较完整, 下部有些损坏,字迹已经模糊或遗失。由碑文可知,此碑是唐开元九年( 721 ) 所刻, 达奚?? 撰文。碑文中提到“前规率由”, 说明此次所修渭桥的规模与前朝相似。《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认为,“现发现的东渭桥遗址为崔元略在故桥基址上所主持修建的可能性很大”。[6] “到公元 881 年渭河仍然是流经此处”, [7] 唐东渭桥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成为漕运的重要目的地,《关中胜迹图志》记载[8] 东渭桥仓一直到唐末仍在使用, 所以唐代近三百年间,东渭桥的位置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对唐代中渭桥记载较为详细的,当属唐代开元十三年( 725 )进士乔潭的《中渭桥记》,《中渭桥记》碑现在已经亡佚, 碑文内容收录于《全唐文》中。文中说到此桥“连横门,抵禁苑”,提到了中渭桥的位置。横门即汉长安城北面西出第一门, 而禁苑则“在皇城之北, 苑城东西二十七里, 南北三十里。”[9] 《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 东西二十七里, 南北三十三里。”[10] 唐长安城位于汉长安城东南,禁苑包括汉长安城的一部分,因此,唐中渭桥应是位于横门北,唐皇城之西北。《元和郡县志》中曾提到唐中渭桥的修建。“中渭桥在县(咸阳县) 东南二十二里,本名横桥,架渭水上……东汉末董卓烧之,魏文帝更造, 刘裕入关又毁之,后魏重造,贞观十年移于今所。”[11] 中渭桥在汉代时名为横桥, 经过数次战乱的毁桥、重建, 到唐贞观十年( 636 ), 中渭桥的位置与前朝已有所不同, 一个“移”字就很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根据史料,以唐代咸阳县为起点,向东南“二十二里”(约为今天的 10 千米), 与唐渭
唐代渭河三桥地理位置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