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word
1 / 11
word
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
一、实验题目:
弗兰克-赫兹实验
二、实验目的:
1914年,弗兰克和赫兹用电子碰撞原子的方法测量到了汞的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证实了原子存在定态能级。这个实验方法至今仍是探索原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目的是熟悉实验装置,掌握实验条件,测量汞的第一激发电位、电离电位和高激发电位。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
三、实验原理:
的加速下,速度从零增加到,如此当电子的能量满足:
时,,对应的电压就有确定的大小,当原子吸收电子的能量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
其中61S0〔0ev〕为基态,63P1〔〕为激发态,63P0〔〕、63P2〔〕为亚稳态
word
word
3 / 11
word
-:
eVeV的激发态。再增大电压,电子在F-H管中发生第二次、第三次…碰撞,屏极电流都会陡降。G1的作用: 控制电子束电流并消除阴极附近电子聚集。屏极A与G2间有负电压,使得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二损失了能量的电子不能到达A极。而G1与G2间距较大,使电子与气体有较大的碰撞区域。
word
word
3 / 11
word
F-H管内充汞,灯丝加热K使其发射电子,G1控制通过G1的电子数目,G2加速电子,G1,G2空间较大,提供足够的碰撞概率,A接收电子,AG2加一扼止电压,使失去动能的电子不能到达,形成电流。
:
此过程在G1G2空间发生,在加速场的作用下,电子获得动能,与原子的弹性碰撞中,电子总能量损失较小,在不断的加速场作用下,电子的能量逐渐增大,就有可能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使原子激发到高能态,电子失去相对应的能量,使其不能到达A从而不能形成电流。
,使原子激发到63P0,此态较稳定,不容易再产生跃迁,故不容易观察到这个吸收。
,使原子激发到63P1,引起共振吸收,电子速度几乎为零,电子不能到达A,形成第一个峰。
,电子与原子发生两次非弹性碰撞,在G2处失去动能,形成第二个峰。
,将形成第n个峰。
图形为:
word
word
4 / 11
word
主要由炉温决定,还与电子速度等有关。
λ很短,相邻两次碰撞间获得能量小,经屡次碰撞能量积累到第一激发态的能量时,能使原子激发到激发态,不容易激发到较高能态。
λ很长,相邻两次碰撞间获得能量大,激发到高能态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在λ很长,加速电压较高,会使某些电子有足够能量使原子激发到较高能态,甚至电离。
四、实验仪器:
F-H管电源组、扫描电源、微电流放大器F-H管、温控装置
五、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1〕先将温度调到设定值,〔T=157〕打开温控电源,加温指示灯on亮〔绿色〕,到设定温度off指示灯亮〔红色〕。
〔2〕将,,,的旋钮调到最小,到设定温度后,再打开两仪器电源,然后据炉上标签设定各电压值。〔=, =,=C,
word
word
5 / 11
word
=〕用“手动〞档测曲线。
测得数据如下: 单位::V :
word
word
6 / 11
word
8个峰值对应的如下: 单位:V
由逐差法计算各如下:
s
word
word
7 / 1
01弗兰克-赫兹实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