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鲁迅笔下闰土形象的塑造.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鲁迅笔下闰土形象的塑造摘要:以小说写现实,是现代作家惯用的一种写作模式,探究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文章的内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鲁迅是将农民引进小说领域的首位小说家,他对农民给予了真切的关注,深刻的剖析。他以小说写现实,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心痛, 给人心灵的震撼。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去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却不自醒的广大农民群众,只能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发人深省的语言来解救人们的麻木思想。闰土就是其塑造的一个典型。关键词:鲁迅闰土形象塑造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思想家,他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从小到大的遭遇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正是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不平凡的人生遭遇成就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巨豪。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鲁迅先生大力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他明白要想拯救生活在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光靠医生是不行的,只有强壮的国民身体是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从精神上解放他们甘于现状的麻木思想。鲁迅先生在创造小说的人物形象过程中总是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鲁迅先生曾说: “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一、“闰土”形象塑造的时代背景。自1840 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长达一个世纪之久。这一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百年,中国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由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的三重压迫中国的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闰土受着三重势力压迫成长起来的,可以想象他们的童年都是美好的,但却背着生活的重担,湮没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被繁重的社会压力压榨得愚昧、麻木完全不思进取,这样的社会是可悲的。如果一个国家,他的人民没有先进的思想, 人民自己没有反抗的意识,那么这个民族的前途是让人堪忧的,只能处于受压迫的地位,只有在思想上解放了才能做到真正的民族解放。鲁迅先生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当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的时候说到:“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1] 于是,他放弃了之前的追求用一支笔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开始了他救亡图存的道路。二、“闰土”形象塑造的社会环境。《故乡》是鲁迅 1919 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他深刻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其创作的素材是 1919 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遇见幼时伙伴、农民章润水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润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 这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同情。后来就以他为原型塑造出《故乡》中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目的就是通过闰土这个形象来揭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 官,绅”的残酷社会现实。呼吁人们从麻木的生存状态中觉醒过来。三、“闰土”形象塑造的表

鲁迅笔下闰土形象的塑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gs758698
  • 文件大小39 KB
  • 时间2016-08-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