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教学案例《等量代换》教学案例武平县平川中心学校刘永招教材内容:教材第 109 页例 2。学情分析: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因此教学时老师不用要求学生使用等量代换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可以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从“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用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跷跷板的原理,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 能根据实物代换, 计算物体的数量,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 、通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学准备:课件、苹果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 、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师:那曹冲是怎么称象的?谁能说说?(生叙述称象的过程) 师:你觉得这种办法可行吗? 生:行。因为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等。【设计意图:等量代换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等量”,为了让学生建立“等量”的概念,我从学生熟知的故事《曹冲称象》中引入“等量代换”的思想。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而且与学生所要探索的知识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2 、揭示、板书课题师:因为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等,所以用称石头来代替称大象。用数学眼光来看,曹冲称象是巧妙的运用了数学当中的一种思想叫“等量代换”。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了解天平的原理。课件出示天平图,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师:它有什么用处?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师:是呀,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我们把这种关系叫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天平的两端平衡就说明两边的重量相等的原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学例 2(1 )分析题意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写出信息) 生:一个西瓜重4千克。(板书: 1 个西瓜=4 千克) 生:四个苹果重1千克。(板书: 4 个苹果=1 千克) 师:根据我们得到的两组等量关系,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 一个西瓜可以换多少个苹果? ( 老师认为你的问题很有价值, 好样的) (板书: 1 个西瓜= ?个苹果) (2 )自主探究师: 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自己得到的信息, 解决问题。可以摆一摆,( 用一个大圆表示一个西瓜,用一个小正方形表示一千克的砝码,用一个小圆表示一个苹果。) 画一画, 算一算。做完后请与同桌互相交流。( 生做的时候, 然后巡视。个别交流提示。) (3 )汇报交流师: 现在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谁先说说你的想法吗? ( 生叙述换的过程)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学具,谁愿意上来摆一摆? 反馈学生摆学具的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