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沉默的读书人——走进大师朱自清他是著名的民主战士、诗人、学者。他虽是奠基人, 既对“清华学派”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又发表过数篇作品,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 最终还为了民族气节而活活饿死。他是谁?他又是个怎样的人?他究竟为何一生囊中羞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师——朱自清。 1898 年 11月 22 日,在一个弥漫着古色古香的扬州官僚家庭, 他降世了。朱自清原名自华, 后为与父亲分明界限, 而更名为“自清”他的父亲生前欠下了众多债务, 朱自清为了还债, 从此一生便穷困潦倒。青年时的他毕业于北京大学, 在浙江第一师范大学任教。他为人诚恳, 十分拘谨, 虽不自信却很努力。他的乐观、热爱生活, 是他一生虽贫却能热爱自然山川,并自得其乐的原因。朱自清认为文学是记录人们灵魂状态、思想的,是记录现实的。他不仅对中国新文学有很深的研究, 而且还打破了“白话文写不出美文”的局面。诸如散文《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和诗歌《毁灭》。他的文章中处处洋溢着生命力,文风朴实、生动。他文章情感比较直白, 有两种表露方式, 一种是有意为之, 故意表现, 用手法衬托、烘托;另一种是自然流露,情景交融。他在清华大学创建了“新文学研究”这门课。这一重要的举动使中国现代文学由松散到紧密且缜密, 使之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并赋予了其学术价值,让人们能用它了解现代。朱自清在晚期写过一篇名为《论气节》的文章, 他骨子里的真诚、热情、激昂, 使他毫不犹豫的签署了“不吃美国救济粮, 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声明。他的骨气, 使他不但自己不吃, 还劝告家人也不吃救济粮。就在濒死之前, 他顽强地用意志坚持着自己, 用最后一口气表达了他那震撼人心的民族气节, 让世人明白了, 他虽不是在前冲锋的革命者, 但决不沉默。那清瘦的读书人面孔下火热的心, 终于停止了最后的跳动。这一天是 1948 年 8月 12 日。他, 虽然走了, 但那决不沉默的骨气, 以及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贡献,却永远活在了文学中,中国人的心中。七、一曾默雷 19
决不沉默的读书人——走进大师朱自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