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进行的教学设计.doc基于课程标准进行的教学设计摘要: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 基于教师经验的教学、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的“家”究竟在哪里?课程标准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所以教学的“家”是国家课程标准, 我们应该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教学, 走向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关键词:教学教学目标 DOI : -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 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阐述。因此, 课程标准限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给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等一系列过程。但课程标准仅仅从宏观上进行了规定, 缺少微观上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而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把一条条“标准”分解并转化为具体的便于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将其中的内容标准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 进而依据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一第 4 章第 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例,来谈谈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一、将课程标准分解为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表述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主体: 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 主体指向必须是学生。行为动词:用来描述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要可测量、可观察。为了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尽量选用含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行为条件: 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 即说明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完成行为的情景等。表现程度:指预期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二)将课程标准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步骤课程标准对本节的阐述: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如何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第一步:剖析关键词从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行为动词:说明; 核心概念: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第二步:扩展核心概念据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结合教材, 界定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对核心概念进行扩展。形成核心概念体系: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第三步:扩展行为动词将课程标准中另一关键词:“说明”, 对应扩展后的核心概念体系中的每一条内容, 扩展为不同的行为动词。“说明”对应地扩展为“列表归纳”“描述”。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扩展后的行为动词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这一步是教师教法的具体体现。对应扩展后的每个行为动词, 发生的条件为“通过问题引领、自主阅读、动画演示”,“通过观看动画”。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用于考量学习表现或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见表) 通过上面 5 个步骤,“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被分解成具体的 2 条内容组合, 将上面的 2 条组合用简洁的语言串起来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三)确定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1. 通过问题引领、自主阅读、动画演示准确列表归纳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 通过
基于课程标准进行的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