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莲巷里不凡的老凡
近日读老凡先生的《洞庭两山一水间》,身心愉悦。这是《吴中文库》二十种之一,说的是太湖东西山的风土人情,在此前已有不少出版物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经验,规避前人的不足,补充新发现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再加上摆脱了从书斋到书斋的模式,作者曾多次游历,渐进的理解和感悟,就显得写东山西山的老凡手头活,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个文库,由范小青任编委会主任,并撰写总序,阵容力量堪称厚实华丽。范小青在总序的一开头就这样写:“我从小在苏州长大,刚懂一点事,刚用眼睛看世界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苏州,而在苏州的几十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吴中,住在吴中,吃在吴中,行走在吴中。虽然不敢说已遍历吴中山水,观尽吴中风物,但那青山绿水以及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就像阳光雨露那样滋润着我。”是一种开宗明义的感恩。
老凡和他的《洞庭两山一水间》,同样充盈着感恩之心。但翻读这部芬芳四溢的新著,不但跟着他再游历东山半岛,跨太湖大桥而去游中国内陆湖中第一大岛西山,而且,读到他写的两山中的美食时,我还不觉会思想开小差,鼻端脑际弥漫起了饭香菜香,甚至会咕噜着咽下口水。这不带丝毫夸张,因为我的确有幸吃过他亲手做的家宴。脑筋急转弯,忽然就仿制出一句自以为是的妙语:到苏州不读老凡的书不吃老凡的菜,乃憾事也。不需要旁人的指瑕,我也不避讳,这句话就是脱胎于那句著名的景区借用苏东坡妙语而来。我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宣布,这是在下妙手偶得,就地取材,活学活用,不用白不用。
老凡的书写得好,在读他这部写东西山的新著前,我还读过他的《古新郭人物》,读过他的《传奇唐伯虎》。尤其是后者,我在接待外省来的昔日师友时,因为讲述唐伯虎超水平发挥,被他们鼓掌称为“专家级导游”,就是偷师老凡的结果。我觉得我赢得的那些掌声是冒领的,真正的得主应该是老凡。当然,本人境界风格尚可,掌声之下并没有假痴假呆而心安理得,坦白了内容的出典,尤其还细细讲到那条养育巷的支巷瓣莲巷,那里的老凡府第。当然,我一定会说到《传奇唐伯虎》的书,就是在虾兵蟹将伴酒香的桌旁所得,这个写唐伯虎小说的作者亲手做出的家宴,那滋味,啧啧……余光就偷笑听讲述的师友们喉结上下蠕动。我知道,老凡已然吊起了我千里外三十多年前师友们的胃口,我得将他们从景点带到饭桌,让他们一并领略老凡舌尖和笔尖的苏州。
读者中若有兴趣而无幸运的,可以找寻弥补的方式,电脑里找度娘投诉叫屈,输入“老凡”“家宴”等关键词,回车键一敲,那部2013年由央视拍摄的23分钟专题片《星光耀东方·家宴》,就会出现在诸位的眼前,看看仙风道骨的老凡怎样选材,怎样将各种食材的来龙去脉、四时八节的讲究,说得央视的记者听了一愣一愣的。当然,老凡不仅会操着带明显苏白的普通话做动口不动手的君子,他还会做,刀功火候,主料配料,你会看出,修建了东方古典私家园林的后人们,是怎么整出美食文化的精致来的。
瓣莲巷里不凡的老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