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第一课时“分桃子”。教材创设了许多动手分一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从而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为进一步学习除法打下重要的基础。
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的活动非常普遍, 二年级的学生会经常遇到,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没有很好的分配技巧,在分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大多数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然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借助实物进行实际操作,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会来理解“平均分”。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教学重点:体验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资源:课件、图片、小棒。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手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在“分一分”的实践活动中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
与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森林里住着小猴一家。猴爸爸非常疼爱他的两个孩子。一天,猴爸爸给猴哥哥和猴弟弟带回了8个又大又红的桃子。看,这两只猴子可高兴了。(课件演示)
师:你们愿意帮助猴爸爸把桃子分一分吗?
生:愿意。
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桃子(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演示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视觉美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分桃子,初步体会“平均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桃子的卡片,把它们分给两只猴子。这8个桃子,你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分桃子,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
师:刚才,同学们把桃子卡片分给了两只猴子。谁愿意把你的分法告诉大家?
生1:每只猴子分到4个。
师:还可以怎样分?
生2: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分6个。
生3:一只猴子可能分3个,另一只猴子分5个。
生4:可能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课件演示,电脑板书)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法(课件出示7种分法)。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能让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生:每只猴子都分到4个桃子,因为它们分到的桃子同样
分桃子 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