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隔代教育家长如何引导.doc幼儿隔代教育家长如何引导摘要: 在当今中国, 隔代教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的产生,既有亲缘关系方面的基础,又有其自身无法回避的现实原因。伴随着这种现象的存在, 各种相关的问题也随之凸显, 总多争议的焦点无非就是; 抚养方式, 管教方式, 早期智力的开发等问题, 本文主要从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 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切入, 从而能够对隔代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为改变现状提供意见建议。关键词:隔代教育;策略;家长引导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7661 ( 2015 ) 24-136-01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人生的最初课堂, 生活的基本场所, 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它对人的影响都是综合的, 又是深刻久远的, 家长的教育态度, 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以及自身素质的高低等等,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处事的态度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幼儿隔代教育的现状幼儿隔代教育的现实状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隔代教育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祖辈的学历比较低; 三是祖辈对孩子心理, 生理特点认识相对认识比较少;四是祖辈对孩子溺爱严重; 二、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孩子在长期隔代教育下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 1. 过分的溺爱使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个性缺陷的倾向明显。 2. 过分的保护扼制了孩子的能力发展。 3. 过分“安全保护”使孩子的创新品质受到限制, 祖辈对孩子表现出的, 诸如破坏行为, 尝试性行为等总是急于阻止, 这使得孩子天生的创新品质难以得到拓展。 4. 过分的“包办代替”使孩子爱劳动等品质不易形成。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和必要性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 隔代教育也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家长应确立正确隔代教育引导方向, 扬长避短,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 自己照顾自己, 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狭义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 身体才能健康的发展。并指出:“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自理、自立的尝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他十分重视小儿的习惯的培养, 认为“习惯养得好, 终生受其福, 习惯养得不好, 终身受其罪。”“他也认为对孩子来说, 做事即是学习又是游戏。”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理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的任务中,指出 2― 7 岁的幼儿已有了自卑和自尊的相互发展,在这一年龄阶段,过分包办会导致幼儿人格发展的障碍,如退缩、孤僻等不良个性。大约在幼儿二、三岁时出现了第一反抗期,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的自主欲求也逐步提高。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成人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我自己来”来反抗。有研究表明,经历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强, 而那些未表现反抗期者, 在成人以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如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会
幼儿隔代教育家长如何引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