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过节”.doc让孩子爱上“过节”摘要: 传统节日是品德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立足儿童生活, 引导儿童主动参与“传统节日”的教学活动, 自主探究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 科学认识传统节日的新理念, 这样才能儿童在学习传统节日中得到成长。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传统节日;儿童立场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品德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小学品德课中,“传统节日”的教学内容是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在各册教材中的。纳入传统节日的教学内容, 旨在加强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普及, 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 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传统节日往往以成人为主角, 儿童特性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基于这样的课程性质,它所倡导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真”“童趣”。因此, 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始终贴近儿童的生活, 反映儿童的需要, 激发起儿童的兴趣, 才能让学生亲近传统节日、进而爱上传统节日。一、立足儿童,为传统节日创设新“趣味”在孩子们的眼中,我们中国的节日过于传统、死板,不如“洋节”的热闹、新颖。如果孩子参加了一些节日活动, 也只是停留在吃喝的层面上。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儿童立场,引导儿童主动参与“传统节日”的教学活动,打造“有趣”的品德课堂。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 我首先让孩子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新年物品, 主动参与活动, 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观念, 训练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升华感情。新年, 作为中国人一个盛大的节日, 其背后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依托。让孩子感受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体会新年给人们带来的新气象和美好祝福, 只是最浅层的目标。让孩子在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中了解春节的一些习俗, 了解过新年各地各国不同的习俗及其变化, 了解这些习俗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 让孩子因知而爱, 爱上这个节日, 爱上这些习俗, 爱上家乡和祖国,发自内心地去喜欢,才是本节课的最终目标。上课伊始, 我用音乐渲染过年气氛, 很快就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进入“过年”的氛围中。接着,我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春联、年画、灯笼、窗花等进行了解, 更重要的是我让他们自己贴对联、贴福、贴窗花等, 学生一边贴年画, 一边听老师讲解年画的来历, 从而知道了秦叔宝和尉迟恭等门神的故事; 有两个学生为了对联的读法争论起来, 也因此知道了对联从右到左的读法, 以及其中丰富的祝福含义……过年当然少不了吃饺子,瞧, 在学生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老师的帮助下, 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 学生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并且都希望自己能吃到那个有硬币的饺子,说是会有好运降临。然后从吃饺子引开,说说你知道的过年习俗还有哪些。以吃、玩、活动等一一细讲, 由家乡习俗到各地习俗, 用图片、影像等让孩子有直观的了解。最后, 让孩子在《新年好》的声声传唱中, 细品新年的快乐! 从儿童立场开始, 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 让传统节日变得“有趣”“好玩”,才能受到儿童的喜爱,才会收获精彩的品德课堂。二、自主探究,为传统节日设计新“衣裳”在儿童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让孩子爱上“过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