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docx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
精品文档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 周凌云
一、教学目标
1、感觉诗歌的思想内涵,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诗歌的主题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3、认识诗歌中对面写法的技艺及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几年,我们中国人也流行过西方人的节日。当母亲节来临时,年轻的儿女们会送给母亲康乃馨;当情人节来临时,浪漫的男士会送给心上人玫瑰花。不知从何时起,花俨然成为了人们的浪漫信使。也许我们会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舶来品,是洋为中用的一种时尚,但其实我们学了中国古代诗歌之后会发现,我们的前辈,聪明的中国人早就领先于西方文明,为各种花卉植入了不同的花语。
如:菊花代表泰然自处,傲然不屈
(唐)元稹(zhěn)把对菊花的喜爱表达到了极致: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是轻柔多情,离愁别绪的载体
李商隐:【唐】
楼上夜晚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更是美丽高洁、愁怨易逝的化身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栀子花又名“同心花”,花语不言而喻
今天我们来认识芙蓉,解读芙蓉的花语。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问题:
1、谁在“涉江采芙蓉”,为何采芙蓉?
2、谁在“还顾望旧乡”?
(三)、探究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采芙蓉者为女子
问:从哪里看得出来,采芙蓉者为女子?她为何要采芙蓉?
明确:“所思在远道”,男子在外。女子采芙蓉是为了送给远在异乡的心上人。
问:兰泽如此多的芳草,为何要送芙蓉?
依据:(1)“芙蓉”与“夫容”谐音, “莲”与“怜”谐音,怜子 ”即仰慕心上人,
“藕”与“偶”谐音“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读曲歌》)表达的也是
爱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采芙蓉”:有着思念心上人的寓意。
2)、采莲喻男女情爱的诗歌俯拾即是,大多描述的是年轻女子借采
莲表达情愫。
南朝民歌《西洲曲》: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2、“还顾望旧乡”者为谁呢?是男子,这个男子是女子看到的,还
是想象的?
结合诗歌:多情的女子欢乐地采着莲花, 但转而一想,我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啊, 你是否独
在异乡,回望着我的方向呢, 你是否也在怅惘着回家的漫漫长路呢?还顾望旧乡者为女子的
心上人。——今后种角度解析, 。此诗从主题上可理解为闺怨诗
2、采莲者为男子(山迢迢,水长长,我在这头,你在路的那头)
男子身在异乡,看到“兰泽多芳草” ,竟然起了鲜花赠心上人的念想。
“兰泽如此多的芳草”,男子为何独独选择采芙蓉?
1)、女子经常被形容成“出水芙蓉”般的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诗句。芳草也可代指女子。
2)、“芙蓉”谐音“妇容”
那么多的芳草,男子唯一钟情的只有那“出水芙蓉”般的心上人,这种情感不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情有独钟吗?有了这种对“妇容”的忠情,才有隔着千山万水对家乡
绵绵不尽的思念,
《涉江采芙蓉》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