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管理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隐私作为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往往是指被个人视为独有
的、不愿与他人共享的信息。隐私权是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之一,
受国际法律法规的保护。隐私权植根于国际传统惯例,存在于许
多职业人员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中。国际隐私保护原则以1966
年的《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款为准则,该条款规定:
“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
他人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非法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
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1]2003年全球信息峰会强调在尊重
人权和信息社会道德准则的同时,要防止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被
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非法利用。国际隐私保护原则规定,个人资
料仅仅允许出于原始目的的收集、使用和公开,对于二次利用或
出于其他目的利用或公开个人信息的行为,应予严格限制。
近年来,由于实名制的推行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公众
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便利,同时个人信息也被更多地暴露、买卖,
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困扰,甚至威胁到个人的信息安全。在
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处理好享受个人生活与保护个人隐私
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整个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议题。本文拟通
过对始于美国的隐私管理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分析,为我国全面认
识和保护个人隐私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隐私管理理论的架构
不希望、不愿意他人知道或者
与他人分享的信息。这些个人信息的暴露往往会给某个人带来困
扰或不便,有时甚至会带来污名与歧视。因此,隐私与污名往往
联系在一起,于是个人如何管理其隐私就成为社会学研究者关注
的一个重点。2002年,美国社会学学者Petronio提出了用隐私
管理理论来研究污名控制中的暴露与隐瞒策略。他假设隐瞒与暴
露之间有一种辩证性的张力,个人对隐私的隐瞒或暴露的判断依
赖其权衡程度。这一理论由五个相互关联的假设一一隐私规则、
隐私辩证法、隐私边界、控制/所有权、私人信息――构成[2]18,
其结构见图1。
隐私管理理论用“边界”来隐喻人们拥有的或者期待控制
的东西,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
个人隐瞒或者暴露私人信息的选择。这一理论认为,隐瞒与
暴露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性张力,当你暴露某些东西时,你仍然
维持某些隐私措施;信息暴露的风险越大,边界控制的需要越大。
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随着个人的成长,个人积累了很多的私
人信息。但当个人必须放弃某些私人信息的时候(如护理院中的
老人需要暴露大量个人信息去获得医疗照顾),隐私的边界可能
会收缩。隐私边界分个人和集体两种类型。人们虽然会发展出仅
仅属于他们个人的隐私边界,但由于人们采取了暴露策略,私人
信息被共享,于是隐私边界的性质就会由个人的转变成集体的。
也就是说,信息的暴露会使隐私边界扩大,将更多的人纳入到更
大的集体边界中。
由于人们拥有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暴露,私人信息被共享,其
性质就会由个人的转为集体的。当个人对他人隐瞒信息时,个人
能够拥有私人信息;当个人把私人信息告诉他人时,他人就参与
到暴露一隐瞒的控制策略中,信息成为双方共有。因此,当一个
人拥有私人信息时,由个人决定暴露与隐瞒的规则;当信息成为
集体共有时,所有知道信息的人都期望通过协商来控制暴露或隐
瞒的水平。
隐私管理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