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雨的古诗赏析 ********** ********** ?一、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题目是“观祈雨”,但写祈雨情景的只有一句: —— ;然后诗人用——的手法,写乡民与朱门对天气的担忧,从而揭露朱门————的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对乡农的情感: —————。?答案:箫管迎龙水庙前?对比?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同情?翻译: 旱情严重,桑树枝不生叶,土地干燥,腾起的尘土好像烟雾,人们吹奏着乐器到龙王庙前面求降雨。但是,富贵人家却整天听歌看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悦耳的声音。?李约 ( 751 — 810 )唐代诗人。字存博,号萧斋,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人。唐宗室,国公李勉之子。德宗时,曾为润州刺史李琦幕僚。元和( 806 — 820 )中,任兵部员外郎。后弃官隐居。工诗。诗歌有的豪放,有的恬淡。同时,他又是唐代著名的古物收藏家。《全唐诗》录存其诗十首。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 “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黑潭龙》)所谓“赛”, 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 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 “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法不像“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二、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桅子花。? 1.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 2.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 请你说说好在哪里。?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妇姑:嫂嫂和小姑。?相唤:互相呼唤。?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称为浴蚕。?中庭:庭院。?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诗歌译文?雨里鸡鸣一两家, ——下雨天里有一两家的鸡在叫, ? 竹溪村路板桥斜。——竹林里小溪潺潺,木板桥歪歪斜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姑嫂相互叫着去浴蚕, ? 闲着中庭栀子花。——院子里的栀子花正在开放却没有人看。?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村里的嫂嫂和小姑相互呼唤去清洗蚕子,庭院里的栀子花因农忙而无人欣赏。?参考答案: ?,或自然惬意( 2分) ? 2. 以花之“闲”,反衬农家在春蚕季节之忙,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以花之“闲”,形象地写出了山村的悠闲宁静。(2分) ?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第三句转而写农事, “妇姑相唤”,透着亲切,可以想见家庭邻里关系的和睦;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 以花之“闲”,反衬农家在春蚕季节之忙,情趣盎然?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 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
关于描写雨的古诗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