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1
--
〖学习目标〗
1,明白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
2, 把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
2
--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依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实行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把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当进行;
3
--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4
--
汗法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害
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
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比如外感初起,恶
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
诸症消逝;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
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
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
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急;
5
--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颖;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
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
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
后下;服药时温度相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
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
或赐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
汗;如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就一般不需啜热粥;因
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6
--
4.观看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仍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形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正确,忌大汗;如汗出不彻,就病邪不解,需连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耗正气,可赐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如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刻通知医师,准时实行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准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临时不要赐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留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7
--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行赐予冷饮和冷敷,防止“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渐渐蒸发,就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大汗而出,就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仍使卫阳耗伤;
8
--
8.发汗要因人因时而宜,如暑天酷热,汗之宜轻;冬令冰冷,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
9.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10.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留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11.留意不行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猛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也不宜应用汗法;
9
--
二,吐法及护理
吐法亦称涌吐法
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
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如喉证中的缠喉证,锁喉证
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
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
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需
反复使用;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行再吐,仍要防其伤
胃,赐予和中方法;其他,凡病体虚弱或新产后,严峻的脚气
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10
--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