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垃圾的记忆.doc关于垃圾的记忆我在石库门弄堂里住了 50 多年,我们里弄住着一千五六百户人家, 人口 5000 以上,只有一只水泥砌成的垃圾桶,清管站并非每天都来清运垃圾,从没见过垃圾桶装满。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想不到, 过去, 很多“垃圾”是可以卖钱的。比如鸡毛鸭毛、肉骨头, 会有人走街串巷来收, 有的可以跟挑担的小贩换麦芽糖( 上海人称为“烂蘸糖”)。不用说鸡胗皮、甲鱼壳, 连女孩子剪下的头发都有人收。家里的破钢精锅(铝锅) 、废铜烂铁、破橡胶套鞋、跑鞋, 包括锌制的牙膏皮, 都能卖钱。家里的废纸, 都要充分利用。旧日历和香烟壳的反面,用来做草稿纸;旧报纸用来练大楷字。那时候穿衣服,大多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阿大的衣服阿二穿, 阿二的衣服阿三穿, 破了补一补。很多同学穿过屁股上或膝盖处用缝纫机补上圆形补丁的裤子,昵称“电唱盘”。只有新年,孩子们才有望穿上新衣服。坏到不能穿的衣裤,阿姨妈妈会用来糊“箔子”(就是用面粉煮的糨糊将碎布糊在门板上晒干) ,用来纳鞋底,绱布鞋。中年以上的人, 大多穿过妈妈做的布底鞋。穿破的绒线衫, 拆了洗了, 添点新毛线, 又是一件新毛衣。坏到无法收拾的绒线衫, 攒够了分量, 去棉花店弹松了,就成了又轻又软又透气的羊毛被胎。现在每到夏天, 只要西瓜上市, 城市垃圾量便成倍上升。我们小时候吃西瓜, 瓜子洗净晒干, 攒到过年, 炒西瓜子就是年货之一, 南瓜子也一样。西瓜皮, 一般人家, 把瓜皮削去青皮, 切成小条, 用盐略腌, 鲜酱油麻油一拌, 就是爽口的早饭菜。更会持家的大妈, 连青皮都不去, 晒得半干,摁在自己晒的酱缸里,一个月后,就成了爽脆鲜甜的酱西瓜皮。这么一盘点, 除了有限的烂菜叶和菜根, 基本上没什么垃圾。那时没有塑料袋, 倒垃圾都用簸箕, 就是些尘土、菜叶。连鱼鳞鱼肚肠也很少扔掉, 有的被喜欢在天井里养花伺草的爷叔伯伯埋进花盆当了肥料, 或者煮熟了拌点饭当猫食。诚然, 这都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的生活写照。前辈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的勤俭持家和物尽其用的理念, 对我们
关于垃圾的记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