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育不等于文化“包养”
刖言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
建、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
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
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在琳琅满目的文化载体中,一些文化载体正
蓬勃发展,亦有一些载体正日渐落伍。纵观这些被大多数人认为落伍的文化载体,其主要构成者,多是一些老祖宗独创,传承己久,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载体一方面作为地区的
特色文化,纳入地方的文化建设和重点考评规划,另一方面多数
载体远离时代背景,呈现难以吸引观众关注,商业开发潜力薄弱和后继无人等尴尬局面。社会在不断转型升级,而传统文化却在
不断萎缩。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既要弘扬海纳百川,推陈出新的
时代精神,又有恪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历史包袱,于是所开展的
工作往往与人们的期望大相径庭。
对于这些自身毫无造血功能的传统文化载体,大多数政府的
主要工作就是用财政拨款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基本可以理解为
O这种保护的方式虽然能在一段时期内保证该载体不至
于灭绝,但长远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从文化载体的内部进行改造,而全靠政府“包养”,这种载体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局面,还谈不上发展。而且群众文化的本质力量在于人民,
这种“文化寄生虫”存在时间过长,从“祖宗的礼物”变作财政的负
担,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必定受到人民的唾弃。因此,唯今之计,传统文化也必须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同时转型升级。但是,如今各地文化载体的传承情
况不一,而转型升级也不能一刀切,应该有规划、有步骤地挽
救一批,吸收一批,发展一批,拔尖一批,如此一来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融入时代,才能获得长促发展的空间。
、挽救一批: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
传统文化载体要有生命力,就必须进行现代化、产业化的转型,然而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实现的浩大工程。纵观当今,能真正迎合市场需求的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当属凤毛麟角。可以说,大多数的文化载体并不具备转型升级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缺乏时代背景支撑、受众面极少的载体,对于它们而言,能存活下来已经极不容易。
所谓“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这句中国古语,揭示的
正是当今一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载体,唯一可以选择的生存之道。
前面说道,政府财政的“包养”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可以保证这种文化载体短时间内不会灭绝。例如,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有一种非物质文化叫
“老人歌”,实际上是一种哭丧之词,其产生在于旧社会。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一些富裕家庭有人逝去,家人便请来所谓的“孝子贤孙”,代替他们哭丧。可是时代变了,
如今社会移风易俗,这种以替人哭丧为业者早已失去了市场,而
当年的从业人员也相继离开人世。目前,东城区只有一人尚能完整地演唱这种曲目,在没有市场推广价值,没有传承者,暂时看不到发展空间的现实中,唯一能做的便是申请财政拨款,以录音、摄影、摄像等方式把这些曲目和演唱者的信息完整地保存下来。
这种方法与保护濒临绝种的动物是类似的,就像苦于寻找野生华南虎无果的专家,着力率先保留现在华南虎的基因谱系,只要这些谱系还在,就有重生的可能。
除了拯救气数将尽、濒临灭绝的载体外,还有更加极端的状况,便是重新发掘失传不久的文化载体,以史为鉴,通过全新的包装,使之进入人们
文化保育不等于文化“包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