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百家讲坛》钱文忠讲百家姓(全文).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百家讲坛》钱文忠讲百家姓(全文)
钱文忠
网易河北唐山讯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 钱文了解呢?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长久以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很多方面,意见也并不统一。我想做一次尝试,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为大家讲一讲中国的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那时候还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我们只能从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里去摸索了。凡事都有个起源。中华姓氏文化的起源离不开三皇五帝,中华子孙一般都认为,三皇五帝是共同的祖先和首领。问题是,三皇五帝不仅在形象上人神混杂,而且连到底是哪几位,都说法不一。  先说“三皇”,就有如下几位,似乎都具备被称为“三皇”的资格:有巢氏(构木而居)、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捕鱼狩猎)、神农氏(播种五谷)、女娲氏(补天造人)。这些都是对文明的起始、人群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过根本性贡献的先民。请注意,他们都称“氏”。  再说“五帝”,也是说法不一,他们大致相当于父系氏族部落联盟的历史阶段。《史记》有《五帝本纪》,大家比较认可《史记》的说法:黄帝(姬姓,号轩辕氏)、颛顼(号高阳氏)、帝喾(号高辛氏)、帝尧(号陶唐氏,名放勋)、虞舜(号有虞氏,名重华)。在“五帝”中,黄帝的影响首屈一指。但是,“炎黄子孙”之“炎黄”里的炎帝(姜姓,号烈山氏、厉山氏)并不在其列。大约同时代的比较有影响的还有太皞(风姓,一说就是伏羲氏)、少皞(号金天氏,名挚)。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只不过我们都很接受和认同。  中华姓氏,特别是比较古老的姓氏,往往都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除此之外,还经常可以追溯到禹(姒姓,名文命)、皋陶(偃姓)、契(子姓)、伯益(嬴姓)、后稷(姬姓)。  从上面可以看出,上古的姓氏情况非常复杂,不是今天我们只有“姓”那么简单。我们今天讲“姓名”,“姓氏笔画”讲的其实也就是“姓”的笔画而已,是早就不讲“氏”的了。上古则有姓有氏,那么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呢?  最早的时候是有姓有氏的。姓是族号,表示的是血统。较早的来自于部落图腾。什么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所以,有以动植物为姓的,如熊、虎、瓠、华。较后来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姓就往往会有女字旁,如姬、姒、姚、姜、嬴。  那么,什么又是氏呢?后来,同一个姓的子孙繁衍了,分出很多支系,逐渐迁徙到别的地方,就用氏来分别支系了,所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纪》)。这种说法当然比较后出,但是有道理。可见,姓在先,氏在后。所以,我们说“姓氏”,没有说“氏姓”的。  周代的宗法制度很严密,只有贵族可以有姓氏,平民无姓无氏。贵族女子用姓,因为这样可以“别婚姻”。同姓则同血缘,不能通婚。过去有“同姓不婚”的规矩,现在当然不那么严格。比如张、王、刘、赵、李这样的大姓,同姓通婚的并不少见。我有位好朋友叫李欣,他太太不仅姓李,而且也叫李欣,他们的女儿干脆也叫李欣。大家看着很开心,丝毫没有问题。然而,小姓同姓通婚的就会感觉不一样了。周代女子地位已经不高了,于是,就算是贵族女子,也是姓比名重要。待嫁的女子在姓前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伯姬、仲子等等,就可以了。出嫁以后,则在自己姓前加上自己家族或者配偶的封地名等等来区别,比如齐姜、秦姬,也就可以了。按照传统,女子的名字只有自己的父母尊长和配偶才知道,往往连子女也不知道的,如张王氏、李赵氏之类。今天当然不一样了。子女不仅知道母亲的名字,随母姓也不少,将父母的姓拼起来起个新姓也可以。  贵族男子则称氏,因为氏可以“别贵贱”,可以看出出自哪一支哪一系,是嫡出还是庶出,祖上有什么功勋身份等等。这里的情况就相当复杂了。诸侯以封国为氏:郑文公郑捷,郑是氏,捷是名;齐灵公齐环,齐是氏,环是名。卿大夫一般以封邑和居住地位氏:屈完封地在屈,解狐封地在解;东门襄仲住在东门,南宫敬叔住在南宫。还有以官名为氏的:司马、司寇;以祖先的字为氏的:孔、叔孙、仲孙;以祖上谥号为氏的:庄辛,楚庄王之后;以专业技能为姓的:巫、陶、龙。  战国以后大家开始以氏为姓,大概到了汉魏时期,姓氏才合一,不再区分,而平民百姓才普遍开始用姓了。  上面这些都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关于姓氏文化历史的解说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这就不是我们在这里可以详细讨论的了,一般而言,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  至于古人的名、字、号、避讳等等,也超出了“姓氏”的范围,我们也不在这里讲述了。

《百家讲坛》钱文忠讲百家姓(全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雪雁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