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42 :谁为经济全球化买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当你正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时, 也许其背后的祸端已经悄然升起。金融动荡可控吗?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 30 %,个别国家则达到了 50 % -60 %。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1997 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 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 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元危机, 70 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80 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 90 年代初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 l994 年的墨西哥汇率危机,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每次都令人震惊地表现了国际游资的巨大破坏力。经济主权如何安置? 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 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 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 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 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 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 现为世界贸易组织) 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其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 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利用转移定价(Transfer Pricing) 进行合法避税已为世人熟知,通过这种手段或其他渠道在国际间进行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难以让人忽视。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 在汇率动荡时期, 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自 90 年代初以来,随着各国资本账户的逐渐开放,不少国家( 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严重挑战。在资本流动日益自由化的形势下, 这些国家感到了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和维持汇率稳定之间的激烈冲突, 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保持货币独立性的艰难和巨大代价。 1992-l993 年导致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 1994 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 1997 年的泰国汇率危机以及巴西汇率动荡,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冲突和由此产生的连带反应。在上述危机过程中,几乎每个国家最终都勉强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但同时在汇率动荡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事实上, 对于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一国能否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个问题, 早就有人做过堪称经典性的论述。 20 世纪 60 年代初, J. Marcus F1eming 和 Robert Mundell 曾在各自的论文中先后谈到, 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
案例21 谁为经济全球化买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