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方之外治方收藏:博粹堂中医馆痤疮,又称寻常性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颜面及胸背散在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俗称“粉刺”。多见于青年男女。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至今,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皮脂的瘀积,毛囊内细菌、螨虫等微生物感染,内分泌因素,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雄性激素在座疮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此外,痤疮的发病,与过食甜食、便秘、精神紧张、遗传因素、锌缺乏、气候闷热潮湿、使用化妆品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溴化物、卤化物、肾上腺皮质激素、苯妥英钠、异烟肼等有关。痤疮多发于面颊、前额,亦可见胸背。初起皮疹为芝麻到绿豆大小,与肤色相同或红色,顶端日渐呈现黑头,可挤压出黄色粉渣,易遗留凹陷瘢痕。皮疹散在分布,部分患者皮疹扩大成黄豆大或蚕豆大小,呈暗红色,消退后形成瘢痕疙瘩。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去除病因,寻常痤疮只要不乱挤压,不乱用药,积极治疗,一般愈后较好。结节型、囊肿型、聚合型愈后欠佳,治疗比较棘手,因而对此类患者应尽早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方法,以免瘢痕形成,影响容貌美观。中医学称之为“肺风粉刺”、“面粉渣”、“酒刺”、“嗣面”、“风刺”等。认为, 素体血热偏盛,是座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血郁痰结使病情复杂深重。若肺经风热者,治以清肺散热;湿热蕴结者,治以清热化湿通腑;痰湿凝结者,治以消痰软坚,活血化瘀。通过辨证施治,以清除血热偏盛、肺胃积热、外感风热、气血凝塞、血郁痰结等病理因素,达到预期的疗效。下述诸方,可供临床参考选用。 、泽泻、猪苓各 30g ,知母、夏枯草、黄柏、赤芍、生地各 10g ,丹皮、川芎、白芷各 9g,薄荷 5g,浙贝母 15g 。疮面感染化脓者,加蒲公英、土茯苓; 舌苔厚腻难化者,加佩兰、杏仁、黄芩;大便秘结者,加玄参、大黄。上药煎至大气升腾,嘱患者浴布蒙面,让其熏蒸面部以畅汗为度,然后吸其滤液,每日 2 次。本方有滋阴降火,清热化痰,化瘀散结之功。 30g ,黄芩、黄柏、生大黄各 20g 。上药煎汤外洗,每日 3次,每次 15~ 30分钟。同时配合痤疮灵方(生地、玄参各 15g ,麦冬、何首乌、生山楂、天花粉、生山栀、黄芩、半枝莲各 10g ,白花蛇舌草 30g )煎汤内服。本方有疏风止痒之功。 、菊花、蒲公英、蛇床子、白茯苓、防风各 30g ,黄柏、苦参、连翘各 20g 。由上述中药及赋形剂制成消痤平面膜,每周 2~ 3次。具体方法:先用香皂清洁面部,进行负离子喷雾 10~ 15分钟,紫外线照射 1~ 2分钟;如有黑头、白头粉刺,用探针挑破,通心刮匙挤去粉刺。然后用消痤平面膜均匀涂于患者面部患处,厚度 ~ 1mm , 20~ 40分钟用清水洗净,痤疮严重者可选用家庭包装每日涂 1次。同时配合消痤平口服液(白花蛇舌草 30g ,生枇杷叶、白芷各 25g ,丹参 60g , 生百部 40g ,生甘草 15g ,生栀子、桑白皮、山楂、炒白术各 45g ,上药按常规制成口服液)每日 2次,每次 15ml , 1个疗程 15天。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除皮损,去脂收敛,杀虫止痒之功。 、侧柏叶、黄芩、紫花地丁各 30g 。上方药经醇提浓缩,制成水泡油型霜
痤疮方之外治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