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急性鼻窦炎《素问· 气厥论》曰: " 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丹溪手镜》、《本草纲目》、《景岳全书》等都对鼻渊的病因病机做了论述, 对本病的病证论述为脑漏、脑渗、脑崩、历脑、脑泻等颇多;但现代中医认为脑漏应为脑脊液鼻漏,以上有关脑渗、脑崩等病名, 也应停止使用。早期医家多从胆热论证。明清以后则认为外感风、火、寒, 内伤肺脾等致病, 并认为本病多为热证, 久病转为虚证。 X 线鼻窦拍片或 CT 检查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有时可见液面或息肉的阴影,但以粘膜肥厚更为多见。 CT 扫描可使病变显示更加清晰。但是鼻窦炎的诊断不能只依靠 X片, 尤其对粘膜增厚的诊断不能完全相信, 如果两侧上颌窦发育不对称者, 狭窄侧的外侧隐窝可显现粘膜肥厚的征象, 在临床中根据 X 片显示的病变进行窦腔冲洗为阴性结果者也屡见不鲜。头颅冠状面 CT 扫描虽能精确的显示鼻窦的解剖异常和病变, 但还必须结合病史, 鼻内窥镜检查; 才能较准确的诊断鼻窦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四、鼻窦穿刺冲洗或导管冲洗法上颌窦、额窦及蝶窦可经窦口置入导管进行冲洗,但操作较复杂,盲目性大,难获成功。目前这些操作已被鼻内窥镜检查所取代, 仅上颌窦穿刺冲洗广泛应用于临床, 有一定诊断价值。五、鼻内窥镜检查对于鼻窦化脓性病变、鼻窦息肉和囊肿等需进一步明确诊断, 或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术前应做常规检查,额窦检查采用 70° 鼻内窥镜于中鼻甲前上方额隐窝处,可见额窦开口,必要时可切除前组筛窦后查找额窦开口,可行穿刺冲洗或窦底开放插入鼻内窥镜。蝶窦检查,采用 30°或 70° 镜于蝶筛隐窝顶部寻找蝶窦开口,在显像仪的指示下进行穿刺冲洗。一、临床症状主要症状为①流脓涕,呈黄色、灰黄色或灰绿色, 前组鼻窦炎易从前鼻孔擤出, 后组鼻窦炎有回吸性脓涕。患者感咽部不适有异物感, 常有干咳、" 痰多"。如脓涕较多, 与上颌窦有关。脓涕有恶臭应排除齿源性上颔窦炎;②鼻塞: 多由鼻腔脓性分泌物阻塞引起, 如伴有中鼻甲息肉样变或下鼻甲肿大, 则鼻塞加重;③头痛: 为钝痛、昏胀感,或为间歇性痛,症状较急性鼻窦炎明显减轻; ④嗅觉减退。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 1) 多因急性鼻窦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而形成。( 2) 有慢性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昏、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等。( 3) 涕多, 目前鼻孔流出或后流入鼻咽部, 鼻塞轻重不一, 嗅觉障碍, 头钝痛或闷痛,前组鼻窦炎多为前额痛,后组鼻窦炎多为枕部痛。( 4) 鼻粘膜肿胀或肥厚, 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前组鼻窦炎中鼻道有脓,后组鼻窦炎嗅裂有脓。必要时可行体位引流法以助诊断。( 5) 透照法、X 线摄片、上颌窦穿刺冲洗均有助于慢性鼻窦炎的诊断。症状表现 1. 全身症状此病症状成人较轻,可有低热、畏寒、食欲不振及周身不适等症状。儿童症状较重, 可出现高热、咳嗽、闷气等呼吸道症状, 也可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2. 局部症状(1) 鼻塞为持续性, 仍因鼻粘膜充血、肿胀所致。鼻腔内脓性分泌物滞留,可加重鼻塞症状。(2) 嗅觉障碍由于鼻腔粘膜肿胀, 使嗅物质微粒达不到嗅区, 可出现暂时的嗅觉障碍。粘膜肿胀消除后, 嗅觉可以恢复。筛窦炎常使嗅觉明显减退甚至丧失。(3) 鼻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粘脓性或脓性, 量多。前组鼻窦炎易向前鼻孔排出, 部分流向后鼻孔; 后组鼻窦炎流向鼻咽部。分泌物有时粘稠成脓块, 常需用力抽吸方可排除, 病人常有痰多之感。牙源性上颌窦炎,分泌物常有腐臭味。(4) 头痛及局部疼痛急性鼻窦炎病人头痛多较重, 常在咳嗽、头部摇动或受到震动时加重。头痛部位视何窦患病而异, 了解此特点, 对帮助诊断很有意义,现分述如下: 第一,急性上颌窦炎。常为额部头痛,有时向颞部放散,病人常感上列牙痛, 尤以磨牙为重。患者还感眶下及颊部疼痛。头痛常上午轻、下午重。第二,急性额窦炎。患者常有额部疼痛,有明显的周期性,常于晨起后 2~3h 开始,至中午达到高潮,午后渐减轻,晚间头痛消失;如炎症未得到控制,头痛症状次日可重复出现。第三,急性筛窦炎。在两侧内毗部及鼻背部可出现疼痛及肿胀,可向头顶部放射。眼球运动时疼痛加重,压迫眼球时觉眼球后部疼痛。前组筛窦炎可出现额窦炎之头痛表现; 后组筛窦炎常与上颌窦炎之头痛症状类似。第四,急性蝶窦炎。常为枕部疼痛,可向肩、背及乳突部放射。虽觉眼球后疼痛,但压迫眼球时无眼球后疼感加重现象。 1 .肺经风热证候: 涕多黄浊, 头胀头痛, 鼻塞不利, 嗅觉失灵, 鼻干气热。大便或干,小便黄少,舌质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析: 多因外感风热或风寒之邪, 入窍犯肺化热, 肺热壅盛, 清肃失司,邪热上蒸鼻窍而发病。 2 .胆腑郁热证候:除有鼻渊之主证外,尚有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口苦胁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等。舌苔薄黄,脉弦数。辨析
中药治疗急性鼻窦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