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学佛“历史上每个政治稳定、国富民强的时期, 必然伴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发展。反之, 每当国家政治暗淡、灾难深重之际, 又必然有不少仁人杰士疾声呼唤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国佛家》)。的确, 从社会角度来讲, 佛教着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一点不仅历史给予了验证, 及至当今社会的“和谐”观念也与佛教的“和平”理论大相吻合。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认为,如今越来越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所珍视的“和谐”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作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的“和合”思想。在 2006 年4月 13 日至 16 日杭州普陀山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期间, 有报导呼吁:“佛陀的和平理想也许比任何时候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想要战胜人类当前在和平与安全、发展与全球环保领域里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就必须摒弃狭隘、短暂的一己之利, 站得更高, 把人类的福祉与个人的幸福看得一样重要, 人人都希望有一个更加和平、平等、可持续的未来, 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社会一员, 我们的行动都必须以此共同的理想为指导。”正是这样, 在谈到“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主题“和谐社会, 从心开始”时, 全贾庆林阐述道: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和为贵, 和而不同是我们所追求的崇高境界。”他说:“建设和谐世界需要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需各种文明、各种宗教都来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世界性宗教, 与其它宗教一样, 在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与中国文化相融合,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实,随着现阶段人类科学、物质文明方面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 强烈地冲击着传统信仰、伦理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类在享受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亦时感精神空虚、道德伦丧,面临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更有恐怖主义、战争威胁、世界不宁、人心不安。佛教界自己也认为: 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的佛教应该承担净化人心、化导社会的重任,因为佛教之道,虽绵绵不绝,但究其根底,还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也就是说,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修心正心,放大心量,息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小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从事佛教史研究四十多年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认为:“佛教是以它的智慧破除人们的愚昧, 以它的慈悲拯救众生, 通过净化人们心灵的方式, 让人们找回自我。从这个意义上, 佛教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他认为,“和谐”理论,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理念之一, 从佛教乃至传统文化中挖掘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就中国而言, 是一种有效和值得称道的实践,也为其他国家类似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参考。以上阐述的是佛教的社会功能, 倘若科学地分析, 也依然可见其具备促进和谐的独特优势。一是佛教文化的相容性优势。佛教传入中国后, 吸收了中国儒教、道教的一些观点,主张三教并存,形成了儒、道、佛三教的合流, 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这种文化的相容性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基础。二是佛教理论的宽容性优势。佛教的宽容伦理和“普渡众生”的慈悲情怀, 使佛教既不妄自尊大, 也不独断专行, 始终宽容化解排斥与冲突。而宽容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三是佛教修行的实践性优势。其实,“
为什么要学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