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流淌千年,膏润万顷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又称百大堰、犍尾堰、金堤等,始建于公元前250年,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都江堰水利工程:流淌千年,膏润万顷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又称百大堰、犍尾堰、金堤等,始建于公元前250年,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公元1335年正式命名为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
战国时期,狼烟四起,战乱频仍,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益昌盛。秦王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同时也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经济基础。
李冰来到蜀郡以后,马上对蜀郡的农田水利状况作了实地考察。他发现蜀地四周都是高山,中间却是块大盆地。要发展农业,关键是解决农田的灌溉与排涝问题。岷江从西边的岷山上流下来,湍急的水直流到灌县,因为地势突然变平缓,泥沙大量沉积,河床增高,河水常常泛滥成灾。然而盆地的东侧,又因为被玉垒山阻隔,岷江的水流不过去,又常常闹旱灾。所以,李冰决定在灌县城郊凿通玉垒山,引水分洪。在此同时,再在这段江中筑坝搞分流,将江水引到东边,灌溉东边的大片农田。为实现这个伟大的计划,李冰还组织了数十万民工,开山凿石,修堰开渠,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战,最终建成了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宝瓶口、鱼嘴、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当地的水患。
宝瓶口。它把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山,用人工开凿岩石的方法,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这也就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部分 宝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叫作“离堆”)。建造宝瓶口之后,岷江被一分为二,一部分江水就可以向东灌溉成都平原了。
鱼嘴。由于宝瓶口上游的岷江东岸有玉垒山,使得地势东高西低,在枯水期,江水难以向东面流,成都平原仍然得不到灌溉。为解决这个问题,李冰修建了第二个工程,沿着留在江心的“离堆”向上游方向,修筑一个几百米长的大堤,称为“金刚堤”,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就被叫作“鱼嘴”。现在一般把这个工程统称为“鱼嘴”。从“鱼嘴”到“离堆”之间的金刚堤,把岷江之水进一步分为“外江”和“内江”两个部分,西面原有的岷江河道,称作“外江”;东面的河道,称作“内江”。到了每年枯水期,就组织人工对“内江”进行挖掘,使“内江”比“外江”低,这样就解决了枯水期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的问题。另外,由于内江被挖得比外江地势低,每当丰水季节,江水的表层清水就会抢进内江,而江水的底层浊水就会存留在外江,
都江堰水利工程流淌千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