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的发展史
机枪原是步兵自动武器的一个笼统称呼。这种武器的供弹、进膛、击发、抽壳、抛壳和装填的一次循环完全是自动的。由于现代步枪也是自动的,因此机枪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安置在两脚架或三脚架上射击。机枪的口径一般在l5mm以下,通名的哈其开斯机枪。1904年日本军队曾使用此枪打过俄国人.
另有一种着名的机枪是丹麦骑兵l902年使用的轻型枪管短后坐机枪,型号叫¨麦德森‘全世界曾有3个国家使用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机枪的机动性愈加重视,因而轻型机枪随之产生,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勃朗宁机枪。在此后的近30年间,各国都努力研制轻机枪,出现了捷克和前苏联等著名的机枪。
德国首创了MG34两用机枪,并于1936首先应用于战场。通用机枪兼备轻机枪和重机枪的性能,所以二次大战后,新研制的机枪大多数是通用机枪,如比利时、西德、美国、捷克和前苏联等。
苏制DP式轻机枪和捷克ZB一26轻机枪称得上是早期轻机枪中的明珠。一次大战后的近30年间,各国相继研制了结构不同、性能各异的轻机枪。。
苏制DP轻机枪问世,经历了很曲折的过程。按照前苏联红军的战斗条令要求,陆军班用轻机枪必须像步枪一样可以卧姿、跪姿、立姿、行进间端枪或挟持等任何姿势射击,并可突然开火,以猛烈的点射或连续射击横扫敌人,这样就必须提高轻机枪的机动作战能力。
根据该条令的要求,设计师杰格佳廖夫于1923年自告奋勇,开始了轻机枪的设计。但当时苏联总军械部对轻机枪的作用估计不足,他们认为,对于步兵而言,起主导作用的武器永远是重机枪,轻机枪注定会昙花一现。因此,他们对杰格佳廖夫的设计不以为然。幸亏有了以苏军著名将领古比雪夫将军为首的红军轻武器委员会的慧眼,在1924年7月22日对杰格佳廖夫轻机枪进行评审试验后,古比雪夫将军作出了如下评论:“杰格佳廖夫同志的新型轻机枪具有出色的独特设计思想,机构动作可靠,战斗射速高,便于操作特别简便。”
在这一评价的鼓舞下,杰格佳廖夫通过关系,设法将苏联最高伏龙芝元帅请到兵工厂视察,伏龙芝元帅详细了解新式轻机枪的情况后,认为这正是红军需要的武器,并做出指示,尽快改善杰格佳廖夫新型轻机枪,确保满足设计师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伏龙芝元帅的批示立竿见影,过去一贯对轻机枪采取消极应付态度的苏联总军械部的态度立刻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提出立即建立一个管理机构,以便全神贯注地“在最短期限内完善杰格佳廖夫轻机枪”。这样,在1926年,杰格佳廖夫新型轻机枪的完善工作宣告完成。
1927年12月21日,杰格佳廖夫轻机枪经过摄氏零下30度寒区的试验后,定为苏联红军的正式装备。新型轻机枪的型号简称DP(德普)意思是“杰格佳廖夫步兵用机枪”。1944年,经过改进的DP定名为DPM。以后,杰格佳廖夫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RPD,定型后装备苏军。DP式轻机枪的优良战术技术性能,很快引起了欧美各国的注意。欧美的枪械发明家称这位天才的设计师为“俄国的马克沁”。
ZB一26式轻机枪是原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武器公司优秀的枪械设计师瓦克拉夫·胡莱克和伊曼纽尔·胡莱克兄弟于1924年开始设计的。由于布尔诺武器公司的捷
机枪的发展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