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雍正吏治整顿.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古代整顿吏治举措研究——以雍正朝为例吏治, 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放宽一些, 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 吏治也就是治吏, 或者叫吏政。官吏、官或吏, 是各级官员的通称。官分文武, 这里只讲到文官, 武官的一些特殊问题, 也先不涉及。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吏治, 乃至“治吏”重于“治民”, 韩非子甚至主张“治吏不治民”, 可以说吏治的好坏是一个政权是否有希望的重要标志。中国历史上对吏治的重视程度,在世界历史上似乎绝无仅有。道路、纲领、政策制定之后,“干部决定一切”, 吏治的成败涉及王朝的兴亡, 正因为古代中国对吏治重要性的认识, 因此, 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吏治整顿。其中雍正朝对吏治的整顿针对性最强、最具体, 效果也最明显,影响也比较大。本文试图对雍正朝整顿吏治的背景、措施做一个梳理。一、雍正推行吏治整顿的背景雍正帝即位初期面临吏治败坏的严峻形势,官吏贪污愈演愈烈,官场陋规层出不穷,是雍正开展吏治整顿的大背景。康熙后期官吏贪污、钱粮短缺、国库空虚的情况已相当严重,“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有些道府州县“藩库钱粮亏空, 近来或多至数十万”。这些亏空不是受上司勒索, 就是自身侵渔。同时, 每年四时节会、上司喜庆丧葬、下属晋见上司, 都要按规定馈送礼金,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地方官为固位邀宠, 狂征滥派, 又私征火耗于民,“竭小民衣食之资, 供官司奴隶之费”。大小官吏除侵盗国库钱粮外, 还加紧压榨劳动人民, 他们私自加派, 收取陋规, 当时全国各地官府的杂派之多、陋规之繁,真可谓前所未有。在这些名目繁多的杂派当中,以耗羡( 亦称火耗,即是官府征收田赋时附加的损耗) 为最大。据有关史籍记载, 火耗派征起于明代, 清代刚建立时, 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 曾宣布禁止征收耗羡。但事实上办不到,旋至康熙年间,耗羡已得到朝延的默许,“听其自取”。于是,闸门一开,其势难挡。地方官吏更加肆无忌惮地苛征耗羡,其数额日见提高。一般是加三、加四,有的地方高达加五、加六, 甚至“税轻耗重, 数倍于正额者有之”。由此可见, 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是官吏贪污纳贿的受害者; 而中饱者自然是那些贪得无厌的大小官吏。他们坑靡一气, 狼狈为奸, 分享婪赃。州县官吏把赃款的一部分据为己有,把剩余部分则以种种名义馈送上司。在大小官吏的贪污侵蚀之下, 各省藩库钱粮的亏空异常严重, 到康熙末年国家财政状况日见恶化。如康熙末年各省藩库钱粮亏空“或多至数十万”,“是侵是挪, 总无完补”。盘踞各级衙门的大大小小的“贪酷之吏”们“念念只营功名,时时只顾身家,刻刻只虑子孙,而国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戚,毫不相关”,政务渐趋懈弛。吏治败坏导致百姓苦不堪言, 阶级矛盾激化。康熙后期, 官员的贪污、腐化, 官场的黑暗, 行政机构的懈弛和办事效率低下,使这些“德政”大大打了折扣,甚至使“惠民之政”变成了累民之举。以河工为例, 圣祖苦心经营多年的水利工程, 到康熙末年日见废驰。由于努金工料多被层层克扣分肥, 各项工程均不能保质保量,“闸河之深宽丈尺, 不能仍照旧制, 而蓄水湖之围坝, 俱成平地”。有的河员甚至故意将完好坚固的堤坊扒开缺口, 以便在修补时侵蚀钱粮。他们人为地制造水患,而“绝不顾一方百姓之田墓庐舍尽付漂没而有冤莫告也”。到

雍正吏治整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gs758698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1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