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01.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 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B教学目标
标容 目内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卓有成
效的新

俸禄制、均田制
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④ 影响:
a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b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 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
① 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 含义: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③ 作用: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小结 ( 注意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 )
(1) 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 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2) 冯太后改革的意义: 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 巩固了政权, 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 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
1、原因:
A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 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B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 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 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4) 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C洛阳的优势。
(1) 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汉文 化积淀深厚 ;
(2) 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3)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4) 迁都洛阳有利于实现统一南北的愿望,更有利于巩固改革的成果,并推动改革向跟 深层次进展。还有利于民族融和。
摆脱母权阴影说 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 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 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 冯太后死后, 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 并在太后陵东侧为自己修建了 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 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的陪伴太后、 忠于太后。 他真的愿意葬入陪 陵吗?真的愿意不论是生前、 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卑贵族 的老窝,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 这对孝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 北 魏的建立者拓跋硅、 还有第三代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 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 阴影,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 ,于是便有了太和十八年的迁都。
2 、目的:
(1)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2)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过程:
(1) 时间: 495年;地点:洛阳
(2) 策略:以南伐为名
(3) 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
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0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guoxiachuanyue
  • 文件大小57 KB
  • 时间20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