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页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头,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溢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须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索,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
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限制。透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阔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毅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确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贴合中国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秀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毅而松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捕获坐牢,应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渝,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胜利。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诞生命的杰出女性,很让我钦佩。
中国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国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感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际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起先,中华复兴之路仍在接着,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
红色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学院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爱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整场电影的环境和氛围都极其压抑。日本军人满南京城的屠杀。它讲解并描述的是旧中国弱势群体在那个年头的凄惨遭受: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妓女,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齐出此刻了一个天主教堂。
这部电影拍的非常细腻,妓女丰润扭动的翘臀、洋教士与妓女的调情、孟父亲压抑的宏大的父爱,李教官的隐忍痛心,妓女为救女孩不顾生死的血脉情……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齐,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全部的期望、全部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让难区人民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避斗争然而,在那个年头,有的只是残酷。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有一样东西:民族情。
从演员上,最让我称奇的便是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反响并不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妓女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转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情愿信任世界上有上帝,情愿信任最终的最终,大家都安然无恙。
而从资料上,对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几个国民党军人在即将走出南京城的时候为了爱护一群逃亡的教堂女学生坚决的扳动了枪膛,发生了激战,学生走了,正打算离开的时候却引来了坦克,十几个人太渺小了,但是应对敌人的坦克,他们没有方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体带着手榴弹去近距离炸毁,一个我队,没有防弹衣,只有浸泡过水的被褥,一条直线,前面的人一个一个倒下,最终一个炸破手冲击到了坦克的面前,整个场面一向有枪声在回荡,教室一片宁静。就是这几个小人物,没有人明白他们的名字,和许多军人一样,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大爱
红色电影观后感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