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宣言 1999 年, 欧洲 29 个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行会议, 会议的目标是: 消除欧洲内国家之间学生流动的障碍; 提高欧洲高等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确定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共同框架, 并在这个框架之内建立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高等教育结构。这次会议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确定了到 2010 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的发展目标,博洛尼亚进程( Bologna Process )正式启动。“博洛尼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 1 )建立容易理解以及可以比较的学位体系。也就是说,通过“博洛尼亚进程”,在欧盟 27 个国家的公立大学之间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可以相互比较的学位体系, 所有开设的专业都有可比性,便于各个大学之间对每个专业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2) 建立一个本科和硕士(本、硕联读) 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欧盟高等教育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加强硕士学位课程教育。将过去的本科加博士的高等教育模式改为美国式的本、硕联读模式, 其目的是要突出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欧盟境内大学本科教育逐步走向普及的前提下, 二十一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更需要硕士层面的专业人才。《博洛尼亚宣言》从根本上为欧盟社会未来发展搭起了人才培养的新平台。从而也消除了多年来欧盟的政治家们和教育们的第二个担忧:科技落后于美国的事实。 3) 建立欧洲学分转换体系(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 简称 ECTS )。统一的学分制是欧盟高等教育走向统一和互认的基石。这个学分制彻底改变了传统学分制的理念。传统的学分代表着一个学分相等于多少学时的课(即上课时间),而新的学分制,一个 ECTS 学分意味着 25 个学习小时, 其中包括 5 小时的上课时间, 12 小时的课外作业和社会实践, 7 小时的老师辅导, 1 小时的考试。 4 )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流动。实施博洛尼亚进程以后, 欧盟各公立大学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到其他欧盟大学学习或任教, 所以这类学习或任教都能得到学生和教师所在大学的认可, 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师生和学术人员在欧盟大学之间的流动与交流。为此, 特别建立了埃拉斯莫学生互动项目( ERASMUS ) 和苏格拉底教师互动项目( SOCRATES )。 5 )保证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统一的欧盟高等教育教育体系,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欧盟各大公立大学的教学质量以及所
博洛尼亚宣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