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doc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内容摘要】文章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理论依据,列举了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成功例证, 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障碍与困难及建议对策,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有效途径。【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理论依据实践例证障碍困难思路健议早在 2003 年,我国便启动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广泛展开, 一批又一批“非遗”项目得到抢救保护与传承。但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文化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创新成效。笔者认为,让“非遗”走进校园,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条可行而有效的途径。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理论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活态文化, 主要依靠口传身授而得以生存与传承, 通过人的传承活动得以保护和发展。我们应坚持以传承人为核心的理念, 不断发现和保护传承者, 尤其注重发现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与传承群体,从而使“非遗”传承链得到良好的恢复与持续性发展。在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续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与珍贵的民族文化创造。新形势下,应当重新审视和正确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观, 对存续于“非遗”中的民族精神传承与文化符号传达赋予新的科学认知。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历史教育、信仰培养、道德渗入、文化认知、技艺传递以及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播民族基因、培育一代新人的文化效力, 从而增强使命感与主动性、积极性,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让“非遗”在广大校园中得到有效地保护、传承与发展。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验证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以来, 全国不少地区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的方法和途径, 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笔者调查发现, 山东省临朐县文教共同探讨, 大胆实践, 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成功例证。临朐县历史悠久, 文脉昌盛。境内沂山风光旖旎, 灵气所钟。自黄帝始先后有 16 位帝王登封过沂山,留有历代帝王重臣、贤达名士诗词碑碣 300 余幢。流传下沂山祭仪、沂山庙会、沂山传说等诸多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文化与教育部门每年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和观摩沂山祭仪文化活动, 游览沂山历史遗迹, 倾听沂山民间传说, 增进了青少年地域历史文化知识, 引发了其爱家乡、爱祖国、爱历史文化的热情, 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临朐历代文化名人辈出, 著作颇丰, 不少优秀文化创作在民间代代口头流传。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挖掘整理了《昌国??》《庄农日用杂字》《蚕丝韵言》等民间传说专集,以作为课外读物提供给当地中小学校, 被中小学生广泛传阅。很多学校还将其引入课堂讲说, 引发了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了学生对民风民俗民生与民间历史文化的认知。“周姑子戏”是临朐县独有的传统剧种, 曾在当地民间产生过广泛影响。“临朐周姑戏”被审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当地文化部门积极挖掘整理与推介, 组织老艺人进校讲教, 示范演唱, 组织学生开展“周姑戏演唱比赛”活动, 丰富了学生戏曲音乐知识, 传承了特色地方传统剧种。又如“太乙拳”“抵功拳”是流传数百年的中华传统武术,经文化部门推介, 一些学校将其引入校园体育项目, 再如“手绘年画”是临朐民间传统美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