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道教名山—— 青城山
青城山简介
别名:丈人山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
性质:道教发源地之一
美誉:天下青西南道教名山—— 青城山
青城山简介
别名:丈人山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
性质:道教发源地之一
美誉:天下青城幽
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AAAAA级风景区
主要部分:前6景后5景
青城山景观图
历史
青城山的历史极其悠久,在青城山的东麓发现的芒城古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建立了城郭,正是以此为中心,才繁衍、发展出了后来震惊天下的古蜀文明。
到了秦代,青城山就已经成为皇帝敕封的国家祭祀山川的圣地,在当时,全国也只有18座山川享受这种国家祭祀的待遇。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 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
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特点
1、景观特点:幽
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 ,后山秀、林幽、山雄;
2、建筑特点:道教建筑群自然、古老和悠久,体现出浓郁的中国西南地方特色和民族习俗;
3、植被特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全世界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完整的地区 ;
4、山体特点:诸峰环绕状如城廓,山上树木茂盛,终年青翠 ;
5、气候特点: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
诗文鉴赏
《丈人山》
唐—— 杜甫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
赏析
此诗乃杜甫居成都,于上元二年(761)秋登青城山时作。他早已向往这座道教名山,在出游的途中写了两首诗,对青城山的景致和物产均有相当的了解和生动的描绘,游山之后又对它时常惦念,多次追述。
前四句看似直白,但却意境悠远,杜甫能自喻为“青城客” ,可见他对青城山的情份可是不浅。同时诗中“唾”字也透出杜甫的主人翁意识。在杜甫所处的年代“随地吐痰”那是天经地义之事,何况空旷的青城山?今天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杜甫的“环保意识真是超前”,而杜甫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是对青城山的无限热爱和赤子之情,他是把青城山当成真正的知已的,才不容别人用“唾”来玷污青城山。
诗中“丹梯”一词,也准确地抓住了此山山色的特征。
同时,此诗后四句也表达了他对青城山的深深的爱重之情,他赞美了此山的“幽意”和“佳气”,因而才会产生 “缘云拟住最高峰”的念头。
杜甫领略了此山的“幽意”,率先揭示了此山自然景物的这一大特色,而“青城天下幽”已成为后来游山之人的共识矣。
西南道教名山-青城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