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的因果观主讲人:向学法师时间: 2010 年 11月 20日今天是十五。是农历十月十五。是个很好的日子。今天我们很有缘, 在这里相聚, 来共同学习, 佛教最基本的, 我们经常听到的, 而且内容意义非常深远的话题, 就是佛教的因果问题,。因果,我们经常听到这个名词,很熟悉。但是佛教的因果,内涵和意义非常深刻。所以说, 今天,在这里,跟大家来探讨这个话题。我准备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是因果是佛教所谈到的流转和还灭的理论依据。这是一个内容。我们佛教谈到, 众生六道轮回,这个叫流转门。那么佛菩萨圣者,解脱三界,证得涅槃的妙乐,这个叫还灭门。这个流转门和还灭门的依据是什么呢, 就是因果。这就是从因到果的过程。这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两重因果。就是凡夫和圣者, 流转门和还灭门, 都是由因果来决定的。这是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呢,我们谈谈佛教因果的基本内涵。我们经常谈到因果,但是因果是什么样的意思, 包含了哪些内容,经常引起探讨。世间很多人对因果产生怀疑,有些人做好事得不到好报, 有些人做坏事得到的经历却比一般人好, 会让人对因果产生怀疑。所以今天我们针对这样的问题谈谈佛教因果的基本内涵。第三个, 准备跟大家谈谈对因果的一些主要区别。那从佛陀创立佛教开始, 一直传, 传到我们中国。在印度佛教产生之前, 到佛教产生之后, 乃至传到中国, 各种宗教各种学说都有不同的因果观, 那么佛教谈到的因果到底跟这些宗派学说谈到的因果, 到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 第四个方面, 我们要谈谈, 佛教因果的意义。佛教的因果到底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具有哪些积极因素。最后一点, 佛教的因果思想和我们中国传统的因果思想有什么不同。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支柱, 那么在儒家和道家当中, 有时在我们传统民间文化当中都谈到因果, 这个和佛教的因果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今天打算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但是因为时间关系, 能不能讲得完, 我们讲到哪里算到哪里。好不好。我们先来谈第一个问题: 因果是流传和还灭的理论依据。大家知道, 因果理论是佛教思想的精髓, 它是凡夫流转门的理论依据, 也是圣者还灭门的理论依据, 修证依据。也就是说, 佛教是基于因果的信仰而展开大众心灵教化的。佛教的法门很多, 但是总的来说, 都是围绕因果问题来教化众生。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 2 最早在鹿野原这个地方,为随他出家的五位侍从,后来我们称为五比丘,开示“苦集灭道”四谛法门。这个苦集灭道,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那么这就是佛教历史上的“初转法轮”。在佛第一次开示的内容当中, 讲的就是因果道理。它的内容呢, 包括苦集灭道四谛。第一先谈苦谛, 那么佛教认为, 三界苦海, 世界没有快乐的, 都是痛苦的, 所以比喻成苦海。那么三界六趣所遭受的感受的种种苦果, 佛教中称为“苦”谛。这种苦从哪儿得来的, 这种苦必定有原因, 必定有造成这种苦的原因。苦在佛教中解释很多, 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等不同的说法, 归纳起来。因为时间原因, 这里不展开来说。那么造成这种苦的原因, 佛教中称为“集”谛。集, 就是集起的意思。那么集谛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我们贪嗔痴烦恼, 以及善恶的有漏诸业。由于这些烦恼, 由于这些业的原因, 就能够集起三界六趣的苦报, 所以称为集谛。苦, 是结果, 三界六道是苦。结果从哪里来, 从集里来, 集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凡夫的各种烦恼和善恶有漏诸业。因为有了这些烦恼和有漏诸业, 才有了我们的苦。所以这两者(苦和集) ,就是世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凡夫世间的因果关系。第三个叫灭谛,灭指的是涅槃, 佛教里称为涅槃。涅槃在佛教里面有多种翻译, 平常接触比较多的, 翻译成灭度, 或者翻译成圆寂。涅槃是什么意思, 是一种什么境界呢?是指佛、菩萨等圣者, 断除了三界的烦恼、断除了三界的有漏诸业,证得常、乐、我、净的快乐境界,清净境界。灭度的意思,就是, 灭除了烦恼业, 离三界的种种生死痛苦, 清静寂灭而度到不生不灭的境界。这就称涅槃。涅槃有时候还翻译成圆寂。圆寂这个词我们可能经常听说。那么圆寂是什么意思呢?指圣者断除了三界烦恼和有漏业之后,得到了一种寂灭的境界。寂就是烦恼业得到了彻底的寂静, 而且一切利生一切功德都圆满了。所以称为“圆寂”。寂就是指灭除烦恼,圆就是指因缘功行圆满。所以涅槃也翻译成圆寂。其实灭, 就是指的佛教涅槃, 一种境界。我们有时候经常听到“圆寂”这个名词, 比如我们有些老和尚老法师去世的时候, 我们经常说某某老法师圆寂了。我们经常认为圆寂就是死的代名词, 就是死的意思。实际上, 圆寂是对法师功行圆满的一种赞叹。指的他的世间的烦恼业已经寂静, 已经消除干净, 功德圆满, 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叫“圆寂”。尽管圆寂有死的意思,但它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意思。那么“灭”这种涅槃, 就是出世间
佛教的因果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