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变化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观察瞳孔的变化,有助于昏迷、惊厥、休克、中毒、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患者的病情判断,尤其对颅脑损伤病人,可以判定颅内损伤部位。有效、及时、动态观察瞳孔变化不仅可发现疾病的先兆, 抓住最佳的,更多的救治时机周围性眼神经损伤:只出现瞳孔扩大,光反应消失,光反应消失、眼球运动障碍,但无神志的改变,更无对侧肢体偏瘫,如颅底骨折、眶上裂骨折所致的动眼神经损伤;
中枢性动眼神经损伤:会出现昏迷,对侧肢体偏瘫,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动眼神经损伤,而应理解为脑受损的平面及其严重程度。
2021/1/12
18
引起瞳孔改变的原因
1、脑缺血缺氧:脑组织的耗氧量很大,而对缺氧耐受性很差,大脑血液供应完全停止10秒就可出现神志不清,停止30秒神经细胞代谢受到影响,停止2分钟则神经细胞代谢停止,停止5分钟神经细胞开始死亡。因此为重的病人,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后期都会发生昏迷和出现双侧瞳孔扩大固定、对光反应消失。这是因脑缺血缺氧,动眼神经麻痹之故。
2021/1/12
19
引起瞳孔改变的原因
2、广泛性的严重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肿瘤、颅内感染、广泛脑梗塞等原因引起的占位性病变或脑水肿,造成颅内高压时就会发生脑缺血缺氧,除脑功能受损外动眼神经也麻痹,也会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应消失。
2021/1/12
20
引起瞳孔改变的原因
3、脑疝:最常见的是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
(1)小脑幕切迹疝:因多见于幕上占位性病变引起故称天幕疝,也有称钩回疝的。因幕上占位性病变,造成颅内高压,迫使脑干下移海马回钩正在小脑幕上方近小脑幕切迹处,使海马回钩下压,进入小脑幕切迹内,压迫中脑及动眼神经,并阻塞环池和中脑水管的脑脊液循环,更使颅内压愈益增高,形成天幕疝。
2021/1/12
21
引起瞳孔改变的原因
(2)枕骨大孔疝,也称小脑扁桃体疝:当颅内高压或颅后窝有占位病变是,脑组织被挤压,从高压处向低压处移动,因此小脑扁桃体向椎管移位,疝入枕骨大孔,致使小脑扁桃体压迫延髓,形成枕骨大孔疝。延髓内有呼吸、心跳、循环中枢。发生此疝也可以出现呼吸骤停,继后血压下降、心跳停止而危及生命。
2021/1/12
22
引起瞳孔改变的原因
(2)枕骨大孔疝:若枕骨大孔疝是因颅内高压从天幕疝发展而至的,双侧瞳孔散大更严重,病情更重,抢救希望渺茫。若为颅后窝病变而致,初期瞳孔可能变小,或忽大忽小(交感神经受压迫之故),但继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动眼神经受损,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
2021/1/12
23
引起瞳孔改变的原因
:原发性中脑损伤、中脑的肿瘤、血管疾病、出血和中脑的炎症等均可压迫或损害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以及对侧偏瘫。
:桥脑损害伴双侧交感神经下行路受损时会出现典型的针尖样瞳孔,瞳孔固定,光发应消失。常见于桥脑出血。
2021/1/12
24
引起瞳孔改变的原因
、颈髓病变时由于交感神经机能下降,表现为同侧的瞳孔轻至中度缩小,对光反应存在。
,但光反应一般存在,意识一般清醒,这可能是下行交感神经损伤的缘故。继后,当形成天幕疝时则出现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进入昏迷状态。
2021/1/12
25
瞳孔变化的临床意义
、根据瞳孔的变化可初步确定病变的所在部位。
(1)一般而言双瞳孔缩小或大小不等,光反应存在,病变在丘脑;
(2)瞳孔大小交替:瞳孔忽大忽小,时而一侧瞳孔散大,时而缩小,或两侧交替进行,光反应消失,常是脑干损伤的表现,或是天幕疝早期动眼神经受刺激,瞳孔先缩小,随着病情的进展,动眼神经麻痹使瞳孔扩大;
2021/1/12
26
瞳孔变化的临床意义
枕骨大孔疝,它的发展比小脑天幕疝更快,主要表现为昏迷,双侧瞳孔先缩小(交感神经受压迫),以后散大,很快出现中枢性的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
(3)病人瞳孔“针尖样”改变,眼球固定,光反应消失,很快陷入深昏迷,四肢瘫痪,常是脑桥出血。
(4)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并出现眼球固定,病变累及 中脑,或是天幕疝所致。当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则表明病情已是晚期。
(5)双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光反应消失,半呼吸不规则或停止,脉搏不规则,血压下降,常是枕骨大孔疝,延髓受累的表现。
2021/1/12
27
双侧瞳孔扩大:阿托品、肾上腺素可使副交感神经麻痹而致瞳孔扩大。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如晚期化脓性脑膜炎、脑水肿、脑肿瘤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可导致瞳孔扩大。癫痫发作时瞳孔亦扩大;
两侧瞳孔缩小:水合氯醛、氯丙嗪等药物过量可是瞳孔缩小。吗啡中毒时,瞳孔缩小呈针尖样。巴比妥类中毒
瞳孔变化临床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