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七课时内容。在前面两课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的基础上,本课以一滴水为载体,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识别泄等。
三、观察、识别水中微生物
1.方法指导:再利用显微镜观察,注意目镜下的一种微生物观察,观察之前先给自己的观察设定一个主题,如观察运动,观察吃食物,观察繁殖等。
2.布置观察任务
(1)每人观察一种“微生物”。
(2)关注它的形状、行为、颜色、运动方式等。
(3)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记录纸上。
(4)比对、识别。
3.学生分组观察,老师巡回指导。
4.交流汇报
(1)交流自己已知的微生物。
(2)交流自己还不认识的微生物。
(3)小结。Ppt6\ppt7\ppt8
四、质疑拓展
1.回顾所学,提出质疑。Ppt9
2.了解细菌ppt10
3.点题延伸,布置课外作业。
相关资料:
微生物:
现代定义: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特点
个体微小,一般<。
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进化地位低,大多依靠有机物维持生命。
分类
原核类:三菌,三体。
三菌:细菌、蓝细菌、放线菌 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类: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种类
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真菌
藻类、原生动物。
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
一般地,在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