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亡事故指标的由来与利弊
近来,不断从一些报刊上看到非议或责难下达伤亡事故控制指标的文
章。有人认为,政府每年下达死亡控制人数, 是对职工生命极不负责,
是不尊重人权的行为。这顶帽子是很吓人的。但尽管有这些责难不被突破,市、地、州结合工作要求,将伤亡事故控制指标分解到县和行业部门。行业部门根据下达的控制指标,对所属企业提出了要求,一般以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进行考核。对有的万人以上大型企业,确实存在直接下达死亡控制指标的现象。
伤亡指标的利弊
利
伤亡指标的下达,给人一种直观、警示的感觉,安全工作是看得见,
摸得着,自己工作好坏, 一目了然。同时,便于对工作的分析、 研究,便于考核,因而受到政府和部门的普遍的欢迎。
四川省从 1986 年下达伤亡事故控制指标以来, 强化了各级政府对安全工作的管理,增强了领导安全意识,对减少伤亡事故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成为该省安全生产逐年好转的四大措施之一。 1988 年以来(含重
庆市),全省各类伤亡事故逐年下降, 特大伤亡事故开始得到控制, 1992 年全省各类死亡事故比 1988 年下降 %,特大事故从每年 20 多起,下降到 16 起。
各级政府把安全工作提到政府工作日程,主要领导也亲自过问。如某
地区时间未过半,伤亡控制指标却超过 50%,有的地区到三季度,伤
亡控制指标已接近全年。据此,政府领导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
地各行业部门,必须加强安全管理,纷纷派出工作组到基层检查,努
力控制伤亡事故的发生。某市公安局,到 11 月份发现伤亡控制指标接
近全年控制指标,市局立即召开会议,全局动员,奋斗一个月,除交
警外,派出所也抽调干部上路检查,使 12 月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往
年大幅度下降,实现了全年伤亡事故控制指标的要求。
安全管理部门实行伤亡事故控制指标以来,增加了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各地根据伤亡事故控制指标的执行情况,适时加强了对薄弱地区和行业部门工作的指导。
伤亡事故控制指标的下达,使安全工作的好坏有了衡量标准,鼓励了安全工作做出成绩的地区和单位。成绩好的给予奖励,成绩差的给予批评,纠正和改变了过去安全工作好坏一个样的状况。弊
由于控制指标与奖惩挂钩,出现了有的地区争要控制指标的现象,主要是一些安全管理部门,为政府和领导多要指标,以便年终能得到省政府的奖励。也有个别基层部门为争取奖励而弄虚作假。究其原因,
主要发生在有的安全管理部门为争取领导的支持,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
伤亡控制指标还有随意性。 如何更加合理,如何做到指标管理规范化,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下达伤亡事故控制指标与加强企业基础管理结合还不够好。有的单位没有下力气抓企业基础建设,以致事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实行伤亡事故控制指标的科学性
伤亡事故控制指标,即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管理内容在经济领域中处处可见,在现代工业发达国家也屡见不鲜。如一个国家每年提出的经济年增长率,一个企业当年要达到的经济指标,我国计划生育每
伤亡事故指标的由来与利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