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案.docx《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有感情的背诵并能默写诗词、理解诗意及作者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诗词,了解诗意。
浣溪沙
游蕲( 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 “牛衣 ”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 。些少三句, 农村的季节特点, 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第四课时
生有感情背诵诗词并说出诗的大意
第五课时
生背诵并正确默写诗词,师检查。
《卜算子》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背诵诗词并正确默写,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诗词,扫清障碍
【原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二、理解诗词大意
【注释】
①《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 “卖卜算命之人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
《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
长江头:指长江上游。 ③长江尾:指长江下游。 ④“只愿 ”二句:用顾夐《诉
衷情》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词意。定:词中的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
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 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谓之衬字,亦称 “添声 ”。【译文】
我住长江上游, 你住长江下游。 天天思念你而见不到你, 却共饮着同一条江河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
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但愿你的心同我的心一样, 一定不会辜负这一番相思情意。
第二课时
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诗词赏析。
【赏析】
李之仪的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 却言短情长。 全词围绕着长江水, 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 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 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日日,犹如流水滔滔不绝,表现了思恋之久。末句写 “共饮 ”,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
不绝。虚的心灵与实的事物合二为一。 朴实中见深刻。 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
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 全词处处是情, 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 短短数句却感
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明显地吸收了民歌的优良传统。但质
朴清新中又曲折委婉, 含蓄而深沉。 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全词如一首情意绵
绵的恋歌以长江之水起兴,抒恋情,构思新颖,比喻巧妙,明白如话,深得民歌
神韵,在民间流传甚广。 【简析】 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 “我”、“君 ” 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 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
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 “日日思君不见君 ”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 “共饮长江水 ”。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 但联起来吟味, 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
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 “共饮 ”
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 “不见 ”与“共饮 ”的事实,隐去
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 “思君不见 ”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 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 “几时休 ”、“何时已 ”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 江水永无不流之日, 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 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 变民歌、民间词之
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 “我心 ” 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 “君心似我心 ”,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
《浣溪沙》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