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第九页,共30页。
土葬
第十页,共30页。
洞葬
第十一页,共30页。
树葬
第十二页,共30页。
沙葬
第十三页,共30页。
海葬
第十四页,共30页。
木乃伊
第十五页,共30页。
悬棺葬
第十六页,共30页。
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丧葬方法。 圣元开运网http://
天葬
由于图片过渡血腥,不在此展示了
第十七页,共30页。
葬礼用品
寿衣
棺材
孝服
花圈
纸钱
纸扎
第十八页,共30页。
寿衣
所谓寿衣,或说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时穿用的衣裤,后来因清朝统治者不让汉人穿明代的服装,人们只好改变原来的习惯。据说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变死不变”的要求。即生时穿清朝的衣服,死时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见民众要求强烈,只好答应下来,于是明代服装便成了死人的寿衣了,后来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为寿衣的习俗却一直传下来。寿衣讲究在生前制作,一般人一过50岁就可以开始准备寿衣的布料,年过70岁便可预做寿衣。无论何时亡故,寿衣都是棉的,且以穿单数为吉,即里外的数量有三件、五件等均可
第十九页,共30页。
棺材
棺材,亦称寿棺,老房,四块半,寿方,是盛载死尸的匣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 中国传统喜爱以优质的梓木、楠木等制造棺材。很多人以死后能得一副好棺木为最大幸事。上古千年至今以来,人类对自己的死亡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定理"--虽人死不得复生,但可一律归天,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如果以科学的客观说法来解释归天"定理,"它则是人们的一种心灵愿望--虽人死不复生,但他的精神形象,却永存在他人的心灵当中。人们为了将这种心灵感受以有形的对死者的怀念之情予以表达,就对死者的尸体进行安置,即安葬。人们为了让死者到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好,就为死者准备了华丽的棺材。
第二十页,共30页。
第二十一页,共30页。
孝服
旧俗丧祭穿孝服,叫披麻戴孝。按照《仪礼·丧服》规定,居丧服孝要依照与死者的亲疏关系分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服”。平民服丧一般都简化为死者的儿子、女儿、女婿、孙儿孙女等穿孝服戴孝帽,其孝帽用粗麻条扎白布巾做成,孝服以开边襟的白布长衫为式,白布蒙孝鞋;丧服的边款为居父孝用毛边,母丧用齐边,父母已双亡穿孝鞋全封白布,否则鞋后帮留口。其他亲友子女倒吊丧一律撕给白布巾披头戴孝,称为“撕白”。皖西南习俗,亡者的曾孙辈服孝后披红头巾为式,表示老者福寿与子孙齐全的意义。同姓族人集居,也有借孝服区分亲疏的习惯,所谓“出五服”以外,便是旁系族支的说法。
居丧人家要设灵堂,挂灵幛,贴孝联致祭,亲友与族邻吊丧均到灵堂棺前祭拜,常规要在灵堂中祭奠七天以上,称为“头七”。城镇实行火葬后,亲友均到火葬场灵堂内开追悼会,或举行告别仪式,送花圈,戴黑袖章,别白花作祭吊。
第二十二页,共30页。
第二十三页,共30页。
花圈
与佩戴黑纱的礼节相照应的,还有向死者献花圈或者花篮的习俗。据传说这个习俗最早来源于西方基督教首创时,因为《圣经》教义的广泛传播,人们逐渐相信人死以后能进入到极乐世界即天堂,而去天堂的路是由鲜花铺设的。随着这种观念的日渐深入人心,笃信教义的人们则按照想象中的天堂之路的场景,在死者的灵车前后抛撒花瓣,以此表示为死者去天堂铺设道路。以后,人们觉得用鲜花铺道花钱太多,于是改用花圈与花篮来替代。因此用花圈或者花篮献祭死者,意思是在告慰死者的灵魂。奉献给死者花圈或者花篮在如今已经逐渐演 为丧礼活动的一种吊丧礼节和内容。
第二十四页,共30页。
纸钱
纸钱,又称冥纸、冥钞、冥镪、冥币、金纸、银纸、阴司纸等等,是中国传统祭拜鬼神、祖先时火化的祭祀品之一。大多数纸钱是
葬礼习俗和仪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