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学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内涵及其对疾病过程的影响,指导诊断和防治的知识。
第一节 体 质 学 说 概 述
第一页,共24页。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2.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3.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4. 动作灵活,运动,劳动能力较强;
5. 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
6. 处事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有理性和创造性;
7. 应变适应能力强,抗干扰、抗刺激和抗病能力强。
第八页,共24页。
(四)、体质的特点
先天遗传性
差异多样性
形神一体性
群类趋同性
相对稳定性
动态可变性(年龄、外因干扰)
连续可测性
后天可调性
第九页,共24页。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内经》:形,质等表示体质之义,是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渊薮。
历代医家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明代·张介宾:提出禀赋, 气质,体质概念。
叶天士:直称体质,强调治法须顾及体质。
当代(1970年后):从理论、临床、实验等方面研究体质差异和分类。
第十页,共24页。
一、 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是影响体质的根本因素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第十一页,共24页。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先天禀赋: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胎养过程。--形体之基
年龄因素:小儿、青壮、老年
性别差异:形态、功能、心理差异;
男子以肾为先天,病多在精气;女子以肝为先天,病多在血。--刚柔
4. 饮食因素: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影响。饮食性味影响脏腑之精气阴阳。
第十二页,共24页。
第十三页,共24页。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内经》:阴阳含量划分法
五行归属划分法
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
心理特征分类法
张景岳:藏象阴阳分类法
叶天士:阴阳分类法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第十四页,共24页。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特征
阴阳平和质: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
偏阳质: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
偏阴质: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
第十五页,共24页。
阴阳平和质
偏阳质
偏阴质
身体强壮,胖瘦适度,或虽胖而不臃肿,虽瘦而有精神;
面色和肤色明润含蓄;
目光有神;
性格开朗、随和;
食量适中,二便通调;
舌红润,脉缓匀有神;
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
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形体多偏瘦,但较结实;
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
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较差;
食量较大,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
平时怕热喜冷,动则易出汗,喜饮水;
唇舌偏红,苔薄偏黄,脉多偏阳;
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性欲较强。
形体多偏胖,但较弱,易疲劳;
面色偏白而欠华;
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
食量较小;
平时怕冷喜热;
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
第十六页,共24页。
常见体质对机体致病因素的影响
一、阴阳平和质
阴阳平和,功能协调。
不易感邪,感邪易愈。多发表证实证。
二.偏阳质
偏于亢奋、火热、躁动等特性。
易感阳邪(风,暑,热邪),多发热,实,燥证(伤阴)。
三、偏阴质
偏于不足、阴寒、安静等特性。
易感阴邪(寒,湿邪), 多发寒证,虚证,阳虚,
痰饮,水湿。
第十七页,共24页。
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阐释发病原理
解释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
指导治疗
指导养生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十八页,共24页。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 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
2 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
老人:精气虚弱,体质转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消渴等
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眩晕,中风等;
瘦人或阴虚者:易患痨嗽等
脏气偏聚盈虚—对情志的反应不一。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体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