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word
1 / 19
word
血常规
红细胞〔RBC或BLC〕 参考值:~*10^12
生理功能:〔附1〕
1、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与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酸碱平衡 升高 升高
铁幼粒细胞贫血 正常 升高
单纯小细胞贫血 降低
〔PLT〕参考值:100~300*10^9/L
生理功能:
〔即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后数分钟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局部〕
〔血小板有很多与凝血有关的因子,因而有较强的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
〔血小板可随时沉着于毛细血管壁以填补受损血管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并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其进展修复,从而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
增多:继发性增多如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增多,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生成障碍:再障、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等;破坏或消耗增多,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SLE、恶性淋巴瘤、上感、DIC等;分布异常
word
word
4 / 19
word
: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1〕血小板压积:单位体积的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2〕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参考值:9~17fL
增加:血小板破坏增加,骨髓代偿功能好;造血功能抑制被解除的首要表现。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局部白血病患者;MPV随血小板计数下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相关。
〔3〕血小板分布宽度:12~22fL
增加:急性髄系白血病、巨幼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血栓性疾病等
降低:提示血小板军均一性高
〔4〕大血小板比率:参考值:13~48%
增高:说明血小板形成小小血小板的机制发生障碍,成熟度降低。可以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巨核系细胞白血病白血病等
降低:说明血小板的成熟度较高。如果血小板数和大血小板比值同时减少,如此说明可能存在出血等情况,机体正在动员大血小板形成小小血小 板,消耗大血小板较多,导致大血小板比率降低。
〔WBC〕 参考值:~*10^9/L
生理功能: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展局部性细胞反响,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和B淋巴细胞〔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两类。
〔1〕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0-5%+分叶核 50-70%〕参考值:40~75%
增高:生理性增高如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分娩、下午较上午高、应用如肾上腺素等。病理性:常见于感染;严重组织损伤与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梗、溶血等〕;急性大出血1-2h内;肿瘤如消化道肿瘤、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如>30×1011/L有白血病的可能;急性中毒等。
减少:感染如G〔—〕杆菌、某些病毒性与某些原虫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再障、巨幼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骨髓转移癌等;物理、化学、药物因素损伤:X线、苯、铅、汞、氯霉素、磺胺类、抗肿瘤药、抗糖尿病、抗甲状腺药、利尿剂〔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利尿酸、汞剂〕、抗颠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致白细胞破坏增多如应用解热镇定剂〔阿斯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消炎痛、保泰松〕、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抗心律失常药与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安定、地高辛〕、其它〔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潘生丁等〕;肝炎引起的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的话就会使凝血能力不足,凝血因子减少,同时也能抑制骨髓的造血,使血清的白细胞与血小板都减少
word
word
4 / 19
word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淋巴瘤
血常规、生化指标与临床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